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由IgA介导的多系统血管炎,儿童多见,其病程虽具自限性,但在重症患儿的急性血管炎症期间,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坏死性皮疹、全身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腹痛、消化道出血、肠套叠、关节肿胀并活动受限、肾功能衰竭、DIC等危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尽管药物治疗可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但在重症HSP患儿的“免疫风暴期”形成大量炎症介质的高峰期期间,药物治疗的效果明显不佳,无法阻止疾病恶化。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可迅速消除HSP患儿血液中的炎症介质,调节机体的免疫紊乱,从而迅速缓解重症HSP患儿的病情。本文通过比较血液灌流技术、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用于重症过敏性紫癜患者临床效果的差异,进行重症过敏性紫癜应用血液灌流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从而对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降低紫癜性肾炎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评估,以协助制定血液灌流技术用于治疗重症过敏性紫癜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及临床应用指南。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2月于南京儿童医院肾脏科确诊为重症过敏性紫癜的64名患儿,随机分三组,分别为常规组、血液灌流组、丙种球蛋白组。常规组采用激素疗法,血液灌流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丙种球蛋白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发病年龄、起病时临床症状、血尿及蛋白尿发生率、治疗效果、住院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缓解时间、关节肿痛症状缓解时间、尿微量白蛋白、肾损伤指标(血肌酐、胱抑素、视黄醇结合蛋白)、炎性指标(CRP)、凝血系统指标(PLT、APTT、FIB)、血免疫球蛋白(IgA)及补体(C4/C8)水平、肾损害情况、紫癜性肾炎发病率以及预后随访资料。结果:血液灌流组患儿治疗后显效有15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00%,丙种球蛋白组患儿治疗后显效15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5.83%;常规组患儿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73.68%;血液灌流组及丙种球蛋白组治疗效果评估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缓解时间及关节肿痛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液灌流组较丙种球蛋白组在皮疹消退上有更显著的疗效(P<0.05)。血液灌流组IgA、CD4/CD8、视黄醇结合蛋白治疗前分别为:(2.98±0.98)、(1.05±0.28)、(116.31±139.89)、(44.57±20.54),治疗后分别为:(1.73±0.64)、(275.76±73.87)、(1.53±0.43)、(24.88±19.15)、(21.81±8.13);丙种球蛋白组 IgA、CD4/CD8、视黄醇结合蛋白治疗前分别为:(1.81±0.54)、(1.23±0.44)、(39.64±16.30),治疗后分别为:(1.54±0.49)、(1.09±0.41)、(26.52±8.78);常规组 IgA、CD4/CD8、视黄醇结合蛋白治疗前分别为:(2.30±0.21)、(0.99±0.28)、(42.69±12.61),治疗后分别为:(2.09±0.14)、(1.09±0.52)、(19.26±26.86)(35.37±11.66);血液灌流组以上各项实验室指标较丙种球蛋白组和常规组改善均更显著(P<0.05)。治疗6个月后随访发现血液灌流组的远期继发性肾损伤的例数(n=0)较常规组(n=5)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液灌流联合药物治疗可快速吸附重症HSP患儿体内的炎症介质,重建免疫平稳,对重症HSP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能有效缓解消化道症状、关节肿痛症状,促进皮疹消退,减轻肾功能继发性损伤,且远期治疗效果良好,对紫癜性肾炎发病具有一定预防作用,待技术成熟、规范形成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可作为抢救重症患儿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