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关系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艾滋病防治研究——以凉山彝族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odsbsbsbsb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HIV病毒感染者之后,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过传入期、扩散期进入到了快速增长期。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逐年加大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投入,防治工作初见成效,我国艾滋病疫情有所缓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以政府主导的艾滋病防治手段,受到当地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发挥明显作用,当地的艾滋病疫情仍然十分严重。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新模式十分必要。   本文以我国四川凉山彝族艾滋病防治工作为例,分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艾滋病防治模式,在少数民族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并探索了以凉山彝族“家支”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氏族”,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种新的艾滋病防治模式——艾滋病防治的强关系介入模式。传统的艾滋病防治模式是“政府——防治对象”二元的结构模型,而强关系模式则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转变为“政府——氏族——防治对象”三元的模型。传统的艾滋病防治模式中,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陌生人的身份介入到少数民族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他们对当地风土人情较为陌生,对防治对象的需求也不熟悉。这样,不但会使艾滋病防治工作难以开展,而且会使防治工作没有针对性,浪费有限的艾滋病防治资源。氏族力量的介入则会大大改观这种状况。   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写作背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调查地区的基本情况,为下文研究作铺垫;第三章,分析了凉山彝族艾滋病流行原因、现状以及传统艾滋病防治手段的局限性;第四章为研究重点,主要介绍彝族家支的由来、功能以及在当地艾滋病防治领域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五章为总结与思考部分,为家支在彝族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若干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以凉山彝族家支为例的少数民族“氏族”介入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全新模式——艾滋病防治的强关系介入模式。
其他文献
随着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加快,农村地区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养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农村养老的社会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一个共识,我国从2009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农村新
近年来关于封闭社区的研究日渐增多,而封闭社区给城市社区带来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社区的封闭性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从现有研究来看,大量文献强调了居住
互联网的兴起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动员正是互联网对人类生活影响的一个产物,它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动员方式,与传统社会动员方式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整个社会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留乡青年转移就业过程是一种社会流动的过程。本文以社会流动为理论视角,采用以个案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和以定性分析
1978年改革之后,户籍制度不再成为中国人口空间迁移的障碍。但以往关于中国城市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探讨之上。然而,对中国都市移民问题的思考,大都市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