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忌避作用机理初探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p878253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Homoptera: Aleyrodidae)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棉花、蔬菜和园林花卉等经济作物上的猖獗危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烟粉虱化学防治带来了残留和抗性等一系列问题,已不符合绿色植保的理念。生物防治是持续控制烟粉虱有效的手段之一,昆虫病原真菌是重要的生物防治内容,而虫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利用,丰富了烟粉虱的天敌资源,解决昆虫病原真菌因发酵和环境湿度影响应用的技术瓶颈问题。本文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代谢产物之一毒素Ⅷ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初步确定烟粉虱感受器的所在部位,并对烟粉虱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扫描观察,探讨了利用蜡蚧轮枝菌毒素控制烟粉虱的可能性。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利用常规生测手段,通过组建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测定了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杀虫活性。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LC50为428.76mg·L-1,致死率为66.33%。利用罩叶选择法测定了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成虫的忌避作用。试验表明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具取食和产卵忌避作用,取食和产卵忌避率分别为60.83%和63.73%。2、烟粉虱成虫感受器所在部位的初步确定利用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对烟粉虱成虫的取食和产卵忌避率与其对被0.3mol·L-1稀盐酸处理过触角、口针和跗节的烟粉虱成虫的取食和产卵忌避率的差异,初步确定烟粉虱成虫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口针和跗节上。3、烟粉虱触角、口针及跗节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烟粉虱触角上有五种感器,即微毛感器、刚毛感器、腔锥感器、钟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温室白粉虱和稻粉虱触角均没有发现钟形感器,其它感器和烟粉虱类似;螺旋粉虱触角上只有三种感器:微毛感器、刚毛感器和锥形感器,锥形感器与其它3种粉虱的形态结构有差异,且与前3者不同,其数量要多于刚毛感器;四种粉虱的口针和跗节上均只有两种感器:刚毛感器和微毛感器,且形态结构相似。
其他文献
本文就毒死蜱3个亚致死剂量对四种昆虫的3种抗性相关酶(AChE、CarE、GSTs)酶活性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探讨毒死蜱对昆虫抗性相关酶活力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不同
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中国分离物侵染性克隆pSVBV-SY可以侵染森林草莓,但是叶片划伤接种侵染率较低,阻碍了侵染性克隆的研究。为了改进接种方法,本研
地球磁场(Geomagnetic field,GMF)除被证明能为一些生物提供定向信息外,其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目前地球磁场强度正处于衰减过程中,利用可模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