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斯的德国历史主义研究——基于《德国的历史观》的考察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j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伊格尔斯对德国历史主义的研究状况,主要从其重要著作《德国的历史观》中获得认识,因此也算是对其著作的认识。首先,通过一些对他的访谈和他个人的著作来了解伊格尔斯的个人情况和史学思想,从总体上把握他的史学观念,并试图探究他对德国历史主义感兴趣的原因,也就是其对德国历史主义研究的形成背景,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发生变革,史学研究发生转向,史家追究二战原因。其次,探讨伊格尔斯对德国历史主义研究的具体认识,本文先对“历史主义”一词的界定并对其定义作了介绍,伊格尔斯从政治角度阐述了历史主义的由来,主要就是德意志反对拿破仑的统治,民众支持普鲁士统一德国,建立强大国家的要求促进了历史主义的萌芽。通过论述赫尔德、洪堡和兰克的史学思想阐明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这三人的历史观成为之后历史学派的理论基础。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伊格尔斯德国历史主义研究的内容:个体观,国家政治观和道德价值观。前者是核心,三者密切相关,共同主导历史主义的发展方向,为民族主义和专制主义扫清了障碍。历史主义传统随着新史学思潮的出现,自身矛盾的暴露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而逐渐衰落,最终瓦解,其影响也随着危机的逐渐深入而减小,但并不能说完全消失,因为这种思想的某些方面已经深深扎根于史家们的头脑中,其史料批判方法和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等观点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若说之前的部分是对伊格尔斯德国历史观研究的简单归纳总结,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对其进行分析批判的升华过程,论述了伊格尔斯所作研究的优点与局限。虽然他的德国历史主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瑜,其论述较为全面,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同时,他对德国历史主义学派史家思想及其评论者进行了详尽的概述,并提供了最新资料——西德近几十年的研究状况,使之研究更加充实,在史学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探讨了伊格尔斯在研究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历史主义观念——他所极力批判的观念。
其他文献
提出以环氧乙烷和氨水为原料,利用管式反应器耦合反应精馏塔合成乙醇胺的过程强化新工艺。该工艺以90%浓度氨水为原料,首先在3 MPa,323~343 K,氨水与环氧乙烷配比为10:1的条件
长期以来,女性饰品史的研究相对于服装史研究明显滞后。同时,在为数不多的关于饰品史的论著中,大多也都集中于对于饰品的实物研究,而缺乏对其背后所阐释文化的深层研究。本文
新澳两国从1965年建交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而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正是在李光耀的执政时期。李光耀时期新澳关系的发展,给两国的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特殊
本文引入单位研究中的社会调控理论,以宏观和微观两种视野对1949—1962年发生在上海非单位人群身上以单位化为特点的组织变迁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以阐明社会调控体系重构过程中
明初,在襄阳实行“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的移民政策。而后,随着移民的增多和不可遏止,明政府改弦更张,实行附籍政策。先后经历了“田产以附籍”、“州县以附籍”、“岁查以
云南、贵州、四川地区一直是苗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明朝以及清朝前期,政府尚未在广大的苗疆地区建立深入的统治,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在土司对当地统治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