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发生、发展受到多种因子的调节,具有多过程的发病特点。目前在肿瘤的相关研究中,肿瘤干细胞样特性在肿瘤复发、转移以及化疗药物抵抗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微小RNA(MicroRNA或miRNA)既可作为抑癌基因也可作为致癌基因,从而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miRNA自身也可以发生突变或缺失等现象,进而影响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miR-155首先在鸡的B淋巴细胞发现,现今研究显示它在很多肿瘤细胞和肿瘤患者血清/血浆中都有高表达,如乳腺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近年研究均证明肿瘤干细胞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及药物抵抗密切相关,而乳腺癌治疗最大的障碍即是乳腺癌的转移以及化疗药物抵抗。已有研究发现一些miRNAs在乳腺癌干细胞中发挥作用,如miR-142通过Wnt信号途径促进乳腺癌干细胞形成[1]。miR-205在乳腺癌干细胞中介导ErbB受体下调,导致干细胞的化疗抵抗[2]。E12/E47在乳腺癌干细胞中上调miR-495表达,促进肿瘤发生和耐缺氧能力]3J。而miR-155是否在乳腺癌干细胞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尚未见报道。因此,研究miR-155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以其为药物靶点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了解miR-155对乳腺癌干细胞特性的影响,探讨miR-155能否作为乳腺癌治疗的分子靶点。同时观察miR-155在乳腺癌组织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的关系,探讨miR-155作为乳腺癌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无血清特殊培养MDA-MB-231细胞,进行瘤球培养,比较MDA-MB-231贴壁细胞与瘤球中miR-155的表达;在MDA-MB-231细胞中通过转染Hsa-miR-155inhibitor,抑制miR-155的功能,然后再进行瘤球培养和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瘤球和克隆形成数量的变化,同时应用FQ-PCR检测ABCG2、CD44、CD90和CD24干细胞标志基因表达,以证明乳腺癌干细胞存在;采用MTT方法检测抑制miR-155作用的细胞对阿霉素(DOX)敏感性的变化;应用裸鼠体内成瘤实验,观察miR-155的表达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应用FQ-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组织和血浆中miR-155及miR-205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应用ROC曲线,分析检测miR-155及miR-205在乳腺癌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与单层细胞相比,miR-155在MDA-MB-231瘤球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抑制miR-155后,瘤球及细胞克隆数均显著减少(p<0.01,p<0.05),ABCG2、CD44、CD90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CD24表达增加(p<0.01);抑制miR-155表达后,MDA-MB-231对DOX的敏感性增强,细胞抑制率从20.23%提高到68.72%(p<0.001)。转染Hsa-miR-155 inhibitor的细胞在裸鼠皮下的瘤体生长在第12、15、18和21天明显小于对照组细胞的瘤体生长速度(p<0.05);在乳腺癌患者组织和血浆中,miR-155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而miR-205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5);miR-155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ER/PR及Her2的表达等因素显著相关(p<0.05),而miR-205的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分级没有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miR-155和miR-205的诊断效率是:组织miR-155>血浆 miR-155>血浆 miR-205>组织 miR-205。结论:miR-155对乳腺癌干细胞的特性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表达量与乳腺癌干细胞的形成成正相关;miR-155可能成为新的乳腺癌治疗的分子靶点;miR-155在乳腺癌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潜在作用,是可行的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