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俚曲集》是一部通俗说唱作品集,全部曲目都用淄川方言写成,该书口语程度极强。《聊斋俚曲》共计60余万字,能够代表当时淄川方言的概貌,是后期近代汉语,特别是明清淄川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聊斋俚曲》中所反映的方言语法现象可以与现代淄川方言语法现象相互印证:前者可以为后者的追根溯源提供可靠线索;后者又能够为前者的结论提供鲜活证据。“方言语法史是汉语语法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方言语法史研究是当前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亟需大力加强的一个领域。本文研究对汉语方言语法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前人往往更加重视差比句的研究,而对整个比较句系统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这就为我们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首先对《聊斋俚曲》比较句进行共时平面的定性定量描写,在具体的分析中遵循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力求使它在共时平面的结构框架更加科学,更加系统。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和同样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学作品《金瓶梅》、《醒世姻缘传》进行对比,找出《聊斋俚曲》比较句所具有的特点。《聊斋俚曲》本身曲文、宾白兼备,这便于我们从言文关系的区别性来考察句式的实际运用。本文重视方言语法的历史比较研究,对比较句的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性探讨,从而发现其历史演变特点及其规律。《聊斋俚曲》作为一部代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特定地域方言特点的历史文献,其研究价值远不止于它的历史时间性,也许它的历史空间性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的研究关注现代方言材料,站在汉语史研究的角度来认识这些现象,使《聊斋俚曲》的比较句系统与现代淄川方言的比较句系统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找寻出古今淄川方言比较句系统发展演变的轨迹。全文共有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引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第一,《聊斋俚曲》的作者、版本及其研究价值。第二,《聊斋俚曲》比较句的研究状况。第三,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思路、材料及其来源。第二部分,比较句的界定。这一部分,从意义和形式两方面对比较句进行界定,并对文中的“比”字句做出解释。第三部分,《聊斋俚曲》比较句。这一部分,把《聊斋俚曲》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差比句、递比句、极比句四种类型,并分别概括情况、总结特点。第四部分,淄川方言比较句的演变。通过《聊斋俚曲》比较句与现代淄川方言比较句的对比,总结出平比句、差比句、递比句、极比句四种类型比较句的演变特点与规律。第五部分,结论。这一部分,总结了从《聊斋俚曲》到现在淄川方言比较句的发展演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