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全球性的传染性疾病。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儿童和青壮年为主要传染对象,其中少数患者可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者肝癌。目前,乙型肝炎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成为世界性的疾病,同时也是我国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目前,乙肝的诊断主要依靠乙肝抗原、特异性抗体和 HBV DNA检测。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在体内复制繁殖并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特异性抗体,机体免疫系统在杀灭病毒的过程中也会造成肝细胞的损伤与破坏。肝细胞受损后引起体内一系列指标的异常,如反应肝脏功能的转氨酶、血清蛋白和总胆汁酸在肝细胞损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在肝脏合成代谢的脂类和凝血因子也会受到影响。本研究采集了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检测的128例乙肝患者静脉血,根据HBV DNA含量的不同进行分组,并对不同组别外周血的肝功能、血脂和凝血指标进行检测。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HBV DNA含量与肝功能、血脂及凝血功能间的关系的分析,探讨这些检测指标在乙肝患者疾病进展中的意义,为乙肝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乙型肝炎患者128例,正常对照者48例。研究对象均为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医或健康体检者。 根据HBV DNA含量将乙肝患者分为极高风险组、高风险组、中风险组及低风险组。 方法: PCR用于检测HBV DNA,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血脂,利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功能。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7.0数据包进行分析。数据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 1.肝功指标与HBV DNA含量的关系:乙肝患者极高风险组(HBV DNA≧108拷贝量)、高风险组(HBV DNA含量介于105~108拷贝量)、中风险组(HBV DNA含量介于102~105拷贝量)及低风险组(HBV DNA含量介于1~102拷贝量)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的表达水平在极高风险组、高风险组、中风险组、低风险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血脂水平与HBV DNA含量的关系:128例乙肝患者中只有极高风险组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极高风险组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的表达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风险组、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HO、TG、HDL和 LDL的表达水平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凝血功能与HBV DNA含量的关系:128例乙肝患者的凝血功能与48例正常对照组比较显示:乙肝患者极高风险组、高风险组、中风险组及低风险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均延长,延长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乙肝患者极高风险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T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最大(P<0.01);高风险组、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不同HBV DNA水平的乙肝患者与正常组相比肝功能水平出现降低。 极高风险组乙肝患者的血脂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组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HBV DNA水平的乙肝患者与正常组相比凝血功能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