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丽和文化。民族电影恰好是一种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大舞台,但是近些年各地区民族电影研究常常被主流影视研究所边缘化,就像是一片未开垦的土地,广袤的天地间却看不见几个农夫。以维吾尔族电影和哈萨克族电影为主的新疆地区民族电影在我国民族电影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现阶段理论界对此的研究还很有限。从1955年的第一部故事片《哈森与加米拉》到2011年的《乌鲁木齐的天空》和2012年的《生死罗布泊》、《肖凡提的假期》,新疆地区民族电影数量虽然不是很多(共有73部故事片),但是作为占我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的珍贵精神财富,它们不但为宣传民族政策、维护祖国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把西域的风土人情以视听的方式传递给了全国的各族同胞。在新疆地区的这些民族影片中,锡伯族的杰出女导演广春兰所导演的作品民族特色尤为突出,其作品有着亲切、热情和真挚的新疆地区民族特色,无论歌舞片、喜剧片还是神秘的西部片她都能拍出新疆味道,她的电影就像是一朵朵的奇葩,值得后来的民族电影工作者们借鉴和发展。 新疆地区民族电影和蒙古族电影、西南少数民族电影都堪称是中国民族电影中产量和影响力较大、历史较长的民族电影的分支。对于藏族、蒙古族和云南各民族影片的研究不少,但是对于新疆地区民族电影的系统研究却很有限。 鉴于新疆地区民族电影理论研究缺乏的现状和新疆地区民族电影发展的需要,本人认为无论是从我国民族政策的政治宣传方面出发,还是从国防地位的重要性考虑出发,亦或是从经济和艺术的角度来着想,新疆地区民族电影都有资格受到重视、得到研究和发展。而新疆地区民族电影涉及的时间较长、民族较多、波及的面儿也很宽,所以本文采取了文献调查法来搜集相关的影视资料和文字资料,目的是从一般中提炼出特殊的案例;再采用个案分析法从特殊的有代表性的案例中得到新疆地区民族电影创作的普遍方法,在文中的表现就是以八九十年代新疆地区民族电影兴盛时期广春兰导演的作品为例分析探讨新疆特色;本文还采用与蒙古族电影的数据统计法和比较法吸收蒙古族电影高速发展的经验,探讨新疆地区民族电影的发展;最后通过对新疆地区民族电影的梳理和分析为当今新疆民族电影走出自拍片受众面小、票房不景气的困顿寻找到一些出路,为新疆特色电影的再次辉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本文的成果就是搜集并且整理了新疆地区民族电影和广春兰导演作品的数据,并且通过搜集整理和观摩影视资料深入思考新疆地区民族电影的发展规律和民族特色,细致分析以广春兰导演作品为代表的新疆地区民族特色影片,最终得到了一些有利于新疆地区民族电影发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