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洛因(heroin)即由罂粟[Papaver som nifermL]未成熟果实的胶汁晾干而得的阿片生物碱的主要成分—吗啡经双乙酰化而得的二乙酰吗啡。近年来,我国吸毒人群的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吸毒者最常使用的毒品是海洛因,也是成瘾性最强,毒害最大的毒品。据报道,1999年,全国共查获毒品犯罪案件6.5万起,缴获海洛因5.364吨、鸦片1.193吨、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16.059吨,以及部分可卡因、摇头丸(MDMA)、大麻等,破案数和缴获毒品总量分别比1998年增加2.4%和33.6%。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为52万,1999年为68.1万。估计实际人数将是8-10倍。1999年,吸毒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0.54‰,吸毒人数中,71.5%,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79.2%。吸毒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群健康,成为国家、政府、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众多研究已经表明,海洛因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有研究表明海洛因依赖者Zn、Ca、Cu、Mg、Fe等微量元素水平与正常人群相比明显缺乏;长时间吸食海洛因可诱发神经系统症状;吸食海洛因还可能诱发哮喘,长期吸毒还可引起各种疾病:性功能减退、中毒性脑病、心血管疾病、急性肾功衰,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尽管对海洛因各种毒性及其所导致的危害的研究有很多,但以往的研究主要立足于细胞和人群生化水平,较少涉及分子水平且毒性机理不清。80年代至今,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毒理学领域的应用,以及各种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注意海洛因依赖所导致的遗传毒性。已有研究发现吸毒人群淋巴细胞微核率高于正常人群,另外还有对海洛因成瘾大白鼠脑内神经元凋亡的研究证实了海洛因成瘾大白鼠脑内广泛性出现神经元凋亡,但机制尚不清楚。还有研究发现海洛因成瘾者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目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聚焦于海洛因依赖行为与多巴胺受体D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上,但结果尚未统一。 本研究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出发,采用彗星试验(Comet Assay)、流式细胞计(FCM)分析技术、DNA ladder技术、PCR-限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等技术对海洛因所致吸毒人群DNA损伤、细胞凋亡、基因多态性等效应及其机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