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D (research & development),译为“研究与发展”,是运用新的知识或者技术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R&D是自主创新的根本来源。省域的R&D空间分布活动如何?R&D活动是否具有空间溢出?R&D投入是通过什么样的时间滞后机制和空间交互作用机制影响创新产出的?R&D投入和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有着怎样的贡献?本文从罗默生产要素外溢效应的思想出发,依据格里利谢斯-贾菲的知识生产函数,以空间计量经济学为视角,对我国省域R&D投入与溢出效应进行测度,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有:(1)省域尺度下的R&D活动空间分布格局趋向于集聚的特征。中东部地区创新能力普遍较高,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而R&D活动水平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所以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维持着高水平集聚,中部地区中等水平集聚,西部地区低水平低聚。通过用变异系数和区位基尼系数来验证专利申请数的离散和集中程度,结果表明我国R&D活动产出空间集聚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并且区域之间的差距有扩大且逐渐呈现两极化趋势,局部区域有R&D活动高强度集群出现。(2)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我国R&D活动空间依赖性和集群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 s I指数表明我国省域R&D活动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局域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测表明,当前,沿海地区地理位置邻近的省域逐渐演化为一种高值的集聚状态,其中以长三角地区为代表,但是其影响周边省域的范围极为有限,呈现一种局域的集群;西部地区呈现低值集聚状态,且比较21世纪初期区域范围有所扩大。(3)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R&D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检测。研究发现,我国各个省份的R&D投入仍然是创新产出的贡献主体,但是人力资本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有限。空间邻近溢出效应是存在的,但是主要通过邻近省域创新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的创新产生明显的影响,并且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的邻近性对模型估计结果产生均势的主导性作用。根据以上的实证结果,提出几点R&D的发展对策:加强省际合作,减少省际R&D空间差异水平;处理好省际R&D空间差异水平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