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顶间隙及导叶对轴流泵反转作液力透平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s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偏远地区和山区目前仍然无法连接到电网,因为建设小/微型水电使用常规水轮机面临着巨额的投资成本。泵作为一种可逆式水力机械,其反向运行作液力透平(pump as turbine,PAT)可进行发电,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可以解决小/微型水电系统成本高的问题。因此,采用小/微型水电系统建立一个孤立的电网如采用轴流泵反转进行发电来解决该地区的用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比转数为1075的轴流泵反转作液力透平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叶顶间隙对轴流泵反转作液力透平性能的影响为了研究叶顶间隙对轴流泵反转作液力透平性能的影响,参考已有轴流泵叶顶间隙相关文献研究,在其反向透平工况下选取了0.6mm,1.0mm,1.5mm,2.0mm和2.5mm五个叶顶间隙,对液力透平进行定常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小流量工况下叶顶间隙对液力透平的压头和功率影响较小,而在大流量工况下,叶顶间隙对压头和功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并且呈现出压头和功率随着间隙的增大逐渐减小。小流量工况下叶顶间隙对液力透平的效率影响较大,当间隙值从0.6mm增加到2.5mm时,液力透平的效率逐渐降低,下降幅度为1.93%,大流量工况下各间隙间的效率差别不大。2.轴流泵反转作液力透平的压力脉动特性研究通过对轴流泵反转作液力透平内流场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了轴流泵反转作液力透平内部流场压力脉动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间隙对液力透平内压力脉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轴流泵反转作液力透平叶轮内压力脉动主频与导叶通过频率相等,叶轮内压力脉动受到导叶干涉作用影响,并且距离导叶越近,干涉作用就越强。导叶、出口段及各过流部件交接面的压力脉动主频均与叶频相等,其压力脉动与叶轮叶片数有关。叶顶间隙没有改变叶轮近壁区监测点压力脉动周期特性,而影响了脉动主频幅值,随着间隙从0.6mm增大到2.5mm,近壁区监测点的脉动主频幅值逐渐减小。3.有、无导叶对轴流泵反转作液力透平性能的影响为分析有、无导叶对轴流泵反转作液力透平性能的影响,对轴流泵作液力透平在有导叶和无导叶两种情况下分别进行了定常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有导叶时液力透平压头和轴功率明显大于无导叶时,并且有、无导叶之间的压头和轴功率差值随着流量的增大有上升的趋势。有导叶和无导叶时的效率差值随着流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小流量工况下有导叶比无导叶效率高13%,最优工况下有导叶比无导叶效率高9.37%,大流量工况下有导叶和无导叶之间的效率相差不大。
其他文献
传统的抗震结构通常是利用结构的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的,但是,结构在经历强震后,会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存在较大的残余位移,造成结构在震后修复难度大或者结构在震后无法继续正常使用的现象。虽然,将耗能减震装置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震害,保护主体结构,但是,震后装置残余位移过大,不便于修复、更换装置的问题依旧存在。新近提出的“可恢复性功能结构”为研究和发展建筑结构的抗震方法提供了新思路,自
钢结构建筑在强震作用下会产生累积损伤从而引发超低周疲劳破坏,梁柱节点是疲劳破坏的高发区。由于钢结构的大量普及和快速发展,许多罕遇地震多发地带建立起了相当数量的钢结构建筑,因此针对钢结构建筑的安全性优化和破坏机理研究在这个时代变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基于微观机理的断裂力学方法可适用于没有明显缺陷的大变形引起的梁柱节点超低周疲劳破坏预测,包括适用于单调荷载条件下的空穴增长模型(VGM)与应力修正临
撞击荷载作为一种偶然荷载,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正常使用阶段时有发生,例如恐怖袭击使大型公共枢纽建筑关键受力部位遭受车辆撞击,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滚石对桥墩的撞击,船只对桥墩的撞击等。构件在遭受侧向撞击荷载的过程中往往同时承受轴向的持续荷载,因此钢管混凝土构件在长期荷载作用下遭受侧向撞击荷载的工况时有发生。钢管混凝土构件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核心混凝土发生收缩、徐变以及刚度退化,可能导致外钢管局部应力过
隔震结构中的设备通常浮放在结构中。一旦发生地震,即使主体结构完好,设备也会发生滑移、倾覆等破坏,造成设备功能中断,导致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因此,本文针对隔震结构中的浮放设备展开研究,选取典型的柜式设备,将设备的响应分为滑移和倾覆两种,分别给出设备滑移和倾覆响应的简化计算公式,并给出设备的地震易损性曲线。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依据设备宽高比和设备与结
作为世界第三冻土大国,我国冻土分布面积广阔,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和西部高山区。而在冻土区,土体的冻胀是引发工程构筑物大量病害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有土体冻胀研究主要在无荷载/位移边界约束条件下进行,与工程中土体的冻胀受到上覆荷载或相邻工程结构物限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为研究约束条件下土体的冻胀特征及所涉及的水热力过程,以青藏粉土为研究对象,在开放系统中开展了静力约束和刚性约束条件下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钢结构以其轻质高强的优势在建筑市场的地位逐年上升,从而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和超大跨度建筑物得到了广大建筑师的亲睐。大跨度钢结构以其独特的空间大优势、优美的外部造型和优异的受力性能,被充分地应用于各种公共建筑以及个别民用建筑中。由于其特殊性,如果结构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坍塌破坏,将会造成难以衡量的经济损失,同时很可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对结构安装过程进行有限
劈裂注浆桩复合地基由桩体-支脉-土体三者组成,由此三者组成的劈裂注浆桩复合地基通过桩与土、桩与桩之间的联动效应共同承担荷载,显著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其施工简单、造价低廉,作为黄土地区低层建筑物的复合地基有着显著优势。但是目前黄土地区劈裂注浆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还不够成熟,其荷载传递机理不明确。基于此,论文以黄土地区劈裂注浆桩复合地基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工试验、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
盐渍土广泛分布在中国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其内部多物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该区地质环境系统灾变的主要因素,引发了如土体盐渍化、荒漠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危害了大多数植被的生长。同时,由于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的回馈效应,导致了工程病害(如盐胀引起的力学响应,溶蚀引起的变形和稳定性问题)频发。在改善上述盐渍土的环境问题及工程病害问题之前,有必要就盐渍土水盐迁移过程及其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鉴于此,针
学位
螺旋灌注桩作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新技术,主要有长螺旋灌注桩和双向螺旋挤土灌注桩两种。较传统桩而言,两种螺旋灌注桩不仅承载力强、造价低廉、施工效率高,而且环保性能好,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保节能之间的矛盾。但作为新技术,螺旋灌注桩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在以湿陷性黄土为主的西北地区,许多工程建设者对两种螺旋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和受力特性尚不清楚,现行的桩基规范也没有对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