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云南地区红土日益严重的干湿循环问题,以云南红土为研究对象,以干湿循环作为控制条件,考虑脱湿时间、增湿时间、干湿循环次数、初始干密度、围压等影响因素,通过固结不排水(CU)三轴剪切试验,研究饱和红土的剪切特性,综合分析脱湿、增湿、干湿循环作用对饱和红土剪切特性的影响。该成果为深入研究干湿循环作用对云南红土工程特性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脱湿作用下红土的CU剪切特性:脱湿过程中,随脱湿时间的延长,红土的含水率不同程度降低,脱湿初期含水率的降低程度大于后期;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红土失水能力减弱,脱湿完成后,饱和过程中,经过脱湿作用的干燥红土细微裂隙发育,易于较快地吸入较多的水分达到饱和,但土体软化程度不高。CU剪切过程中,饱和红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均呈应变软化型,孔压-应变曲线均呈“S”型。随脱湿时间的延长,其固结排水量、残余应变增大,而峰值应力、峰值应变、残余应力、峰值孔压、总抗剪强度指标及有效抗剪强度指标减小;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其峰值应力、残余应力、总黏聚力、有效黏聚力增大,而固结排水量、峰值应变、峰值孔压、残余应变减小,总内摩擦角、有效内摩擦角变化不明显;随围压的增大,其峰值应力、残余应力、峰值应变、残余应变、峰值孔压增大。脱湿作用影响红土剪切特性的实质在于,在长期的脱湿作用下,红土体失水硬化收缩,形成收缩裂缝;饱和作用下,吸水软化,但软化程度不高,导致红土微结构特性一定程度受损,相应地改变了剪切过程中的受力特性。增湿作用下红土的CU剪切特性:增湿过程中,随增湿时间的延长,红土的含水率不同程度增加,增湿初期含水率的增加程度大于后期;随初始干密度增大,红土吸水能力减弱,增湿含水率降低。饱和过程中,经过增湿作用的红土颗粒间连接软化,吸入较少的水分就能达到饱和,土体软化程度较高。CU剪切过程中,饱和红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由应变软化型转为应变硬化型,且围压越大,其变化越明显,孔压-应变关系曲线均呈“S”型。随增湿时间的延长,其固结排水量、峰值应力、残余应力、峰值孔压增大,而峰值应变、残余应变、有效抗剪强度指标及总抗剪强度指标减小;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其峰值应力、残余应力、有效黏聚力、总黏聚力、总内摩擦角增大,而固结排水量、峰值应变、残余应变、峰值孔压、有效内摩擦角减小;随围压的增大,其固结排水量、峰值应力、残余应力、峰值应变、残余应变、峰值孔压增大。增湿作用影响红土剪切特性的实质在于,增湿作用下红土软化程度不断加深,减弱了颗粒间的连接力及摩擦力,其骨架稳定性遭受破坏,相应地改变了剪切过程中的受力特性。干湿循环作用下红土的CU剪切特性:干湿循环过程中,红土试样反复脱湿-增湿,使其外观产生裂缝,外观破损严重,随循环次数增多,脱-增湿过程中含水率均增大。饱和过程中,经过干湿循环作用的红土裂隙发育,微结构损伤严重,较快的吸入水分达到饱和。CU剪切过程中,饱和红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均呈应变软化型,孔压-应变曲线均呈“S”型。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多,其固结排水量、残余应变增大,而峰值应力、峰值应变、残余应力、峰值孔压、总应力强度指标和有效应力强度指标减小;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峰值应力、残余应力、总黏聚力和有效黏聚力增大,而固结排水量、峰值应变、残余应变、峰值孔压、总内摩擦角和有效内摩擦角减小;随围压的增大,其固结排水量、峰值应力、峰值应变、残余应力、残余应变、峰值孔压增大。干湿循环作用影响红土剪切特性的实质在于,脱湿-增湿作用都将不同程度削弱土体的剪切强度,反复的脱湿-增湿循环,加深、加剧了红土微结构的损伤,相应地改变了剪切过程中的受力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