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文艺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延安兴起的以构建与诠释中共意识形态为主要职能的文学和艺术。延安文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鲜明旗帜,它所高扬的抗战思想和它的阶级化、集体化、革命化、大众化特征,使其具有杰出的现实意义和广泛影响。本文致力于探讨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研究厘清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延安文艺是指1935年10月党中央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移驻陕北至1948年春党中央离开陕北这段时间内,以延安为中心,包括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学艺术,是延安文艺整风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贯彻之后出现的文艺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化、抽象化逐渐变为具体化、生活化的过程。重点梳理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分析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延安文艺产生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对文艺评论的观点影响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继而间接促成了延安文艺的诞生;延安文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导致了延安文艺革命化、大众化、集体化、阶级化特征的形成。第二,延安文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通过学校及组织、报刊、电台等形式传播文艺;而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益于文艺的政治作用、时代潮流的推动、作家的价值取向等因素。第三部分,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当代价值。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既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又反映人民要求。当代领导人对延安文艺的思想继承,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总结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经验,要求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把握时代主题,结合中国实际;必须辩证把握文艺实践,继承与创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