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绵延着一条千年古蜀道,以陕西汉中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古蜀道翻越秦岭、大巴山,不少路段采用栈道通行,所以《史记》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古蜀道正式开通于战国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16年前后),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才被新修的川陕公路所取代,在历史上繁盛了两千多年,因此目前川陕两省正在开展蜀道申遗工作。在古蜀道两千年历史长河中,以三国时期的遗迹最显辉煌。可以说三国文化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蜀道最核心的旅游资源。正是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古蜀道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试图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时代大背景下,唤醒这条当前略显沉寂的旅游线路,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从目前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的开发情况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个体化发展,未能形成系统的区域合作模式,同时对沿线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度不够高。本文通过运用文化遗产廊道的理论,从宏观角度对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探讨了文化遗产廊道理论的核心内容及特征,对比了国内遗产廊道案例及三国文化旅游开发案例的经验,根据目前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建议。随着旅游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个体化的旅游发展思路已经逐渐显现其顺应旅游市场的滞后性,对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旅游区域,更应该注重在遗产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突出文化特色,建立政府间的合作及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带动脱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莱布尼茨是早期近代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难题做出最集中而系统探讨的经典哲学家,他既要维护人的自由,又要坚持世界中的因果联系以及上帝的预知和预定。莱布尼茨破解这一迷宫的关
1947年10月3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本刊特编辑了一则从导游视角看联合国的文章,以飨读者。    矗立在纽约东河之畔的联合国总部大楼是美国纽约最吸引人的游览点之一,每年约有40万人次游客前往参观。带领游客参观的都是一些面带微笑、服饰和肤色各异的青年男女,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语言,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介绍联合国方方面面的情况。这些导游被称为“联合国的公
期刊
本文在借鉴前人时贤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评注性话语标记“X的是”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首先对现代汉语评注性话语标记“X的是”进行界定,再根据X的构成对评注性话语标记“X的是”进行分类,然后对该结构中“是”的性质进行分析,最后对评注性话语标记“X的是”的典型组合和搭
三明,熟悉这片土地的人也许并不是很多。当全国隆重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人们才知道福建三明市的宁化是中央红军四个出发地之一。70年前,数万名三明人参加红军,无数三明苏区好儿女倒在长征路上,血洒疆场,甚至很多人都没有留下姓名。  三明让我柔肠百结。我在这里长大、读书、工作,我的追求、我的希望都与她紧密相连。我常常静静地凝视着这座城市,去揣测、去欣赏、去感悟、去默读。穿城而过的沙溪河流水缓缓地向东流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