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其病变过程主要包括巨噬细胞积累脂质形成脂质条纹,进一步形成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和纤维帽,随后坏死核心扩大、纤维帽变薄,最终斑块破裂,内含物释放形成血栓,并导致血管阻塞。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成为治疗该疾病的重要靶点。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作为脂肪酸的载体蛋白,参与脂肪酸的吸收、转运及代谢过程,主要存在于成熟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中。FABP4的表达往往与脂代谢、糖代谢等过程相关。FABP4能够增加脂类聚集,加重炎症反应,抑制血管生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降低斑块稳定性。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限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具有显著的降脂效果,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的迁移和黏附、阻止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弱血栓效应等作用,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药物。地塞米松则是一类用于治疗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炎症疾病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主要功能是抗炎、抑制增殖。 此前,我们的体外实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协同地塞米松诱导巨噬细胞中FABP4的表达。然而,这一协同作用是否能够在体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仍未见报道。本篇论文中,我们给8周大的apoE-/-小鼠分别喂食含匹伐他汀或地塞米松或同时含有两种药物的高脂食物约16周后,完整分离主动脉并观察斑块的形成情况,发现匹伐他汀可减少主动脉斑块的形成,地塞米松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斑块形成,而两种药物同时喂食可以加重主动脉斑块的形成,并且诱导斑块区域巨噬细胞中FABP4的表达。共处理组血清中总胆固醇水平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并且在VVG染色实验中观察到斑块中胶原含量下降,纤维帽变薄,这表明匹伐他汀和地塞米松共处理加强了斑块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脂质坏死核心的持续扩大和纤维帽的不断变薄。另外,我们还观察了喂食两种药物对小鼠肝脏的影响,这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并不影响小鼠的肝体比,也不会造成严重的肝损伤,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脏中甘油三酯的累积。 综上所述,本篇论文首次通过体内实验证明了他汀类药物协同地塞米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他汀类药物和地塞米松组合应用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多和稳定性减弱,即这两种药物组合使用会造成较为严重的促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副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治疗同时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和慢性炎症疾病的病人时,应避免同时使用他汀类药物和地塞米松药物,我们的研究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