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把握“新农合”和“新医改”相关卫生政策的影响和作用下,对上海市郊区二级医院的经济运行效率进行测量和评价,并以“新农合”和“新医改”相关卫生政策的实行作为时间节点,考察政策实行前后医院效率的变化情况。同时,探讨影响医院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了解相关卫生政策对医院运行效率的影响作用。以期为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控制医药费用增长,缓解郊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及进一步优化郊区卫生资源配置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研究内容本课题选取上海市郊区(县)13所市属二级医院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描述性分析了解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运用以DEA为基础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和评价医院的经济运行效率,利用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和探讨影响医院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重点考察“新农合”和“新医改”政策实施前后医院效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卫生政策对医院运行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经济运行状况分析结果:在2003-2011年间,郊区二级医院在医疗方面总体仍处于弱势,收支结构不合理,收入质量较低,“以药养医”现象仍然存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院经济运行困难。经济运行效率分析结果:在2003-2011年间,中心医院各年的生产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9-2011年度提高较为明显;综合医院的生产效率呈现交替变化的趋势;两类医院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受惠于技术利用水平的提高,即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虚拟变量D2和D3:ECS和MPI在三个时段均有提高,且后期高于前期,说明相关卫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生产效率的提高。2.职工人数:MPI在三个时段的回归系数不断增大,但均为负值,说明职工积极性不断提高,但在其数量和结构的配置上还需调整。3.实际开放床位:前期对MPI为正面影响,表明医院床位规模适中;后期回归系数变为负值,表明此阶段床位规模增加过度。4.门急诊人次与出院人次的比例:ECS的回归系数逐时段减小,说明前期门诊效率是影响医院效率的主要因素;后期住院效率对医院运行效率的影响愈加显著。5.固定资产:医院的固定资产整体偏高,医疗仪器和设备未得到充分利用。6.药品加成以及门急诊和住院药费比例:第三阶段对Tch影响显著,表明此阶段医院严格控制药品加成,门急诊和住院药费比例下降,相关药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医院主要依靠药品收入提高门急诊和住院收入的不良做法。根据分析结果,建议提高医院资源利用率,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提供差异性服务等措施吸引患者就诊,促进医院实现规模经济。加强医院内部管理,通过健全和完善医院的人事制度、分流和转诊制度等提高医院的要素组合效率。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员配置,继续调动和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实际,合理设置床位和购买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提高其人口覆盖率和利用率。加大政府对医院医疗服务成本的补偿作用,继续控制药品加成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费用比例,通过其他合理途径补偿医疗业务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