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音色影响情绪体验的实验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义上的唢呐音色仅代表这件乐器的音色,但是唢呐作为中国民族吹管乐器,有着众多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和乐器种类。目前,专业唢呐界公认唢呐音色有演奏音色和乐器音色两种。演奏音色主要取决于唢呐演奏技巧,乐器音色主要取决于唢呐种类。音乐是情绪的艺术,相比其他类型的情绪刺激具有自身所独特的复杂性。Martin(1990)的研究表明用音乐诱发情绪基本可以达到80%的诱发成功率,是非常理想的一种情绪诱发手段;Clark(1983)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以音乐为刺激材料可以绝对性的引起情绪状态的改变。目前国内研究者对音乐情绪诱发的影响因素方面都比较重视,特别是在音乐本体要素方面。音色作为音乐本体要素之一,具有其特殊的音乐意义。音乐作为人类情绪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诱发和调节情绪,音乐诱发的情绪和听众体验到的情绪是相互对应的。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中,音色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同时对情绪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有研究中,关于音色的研究大部分聚焦于中西方乐器音色的对比研究或某两种乐器音色间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民族吹管乐器音色的心理神经机制研究不足,并且对音色缺乏明确的操作性定义和系统的机制分析。为进一步探究民族乐器音色影响情绪体验的心理机制,本研究以中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为研究对象,以唢呐的演奏音色和乐器音色为切入点。实验一运用问卷星制作电子问卷,完成行为实验。分别比较唢呐指、舌两类技巧诱发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以及考察由唢呐指、舌技巧影响的唢呐演奏音色在音乐和非音乐专业被试间是否存在情绪体验强度方面的差异;实验二运用E-prime程序与ERPs技术实施一个脑电实验,考察高音唢呐与低音唢呐两种音色版本在呈现同首音乐作品时,聆听者在音乐情绪体验方面的行为反应和大脑神经活动差异。预实验根据前人研究经验,首先录制出实验一在同一旋律单音条件下仅指、舌技巧不同的20段音乐材料,第二评定出实验二所需的符合高兴和悲伤情绪的20首音乐片段,并录制出仅音色不同的40段高音唢呐和低音唢呐两种音色版本的情绪性音乐材料。本研究共有两个正式实验:实验一采用2唢呐技巧(指、舌)×2专业类型(音乐专业、非音乐专业)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唢呐吹奏技巧和专业类型,各分为两个水平,分别是指、舌两类吹奏技巧和音乐专业、非音乐专业两种专业类型;因变量为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即情绪唤醒度),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用于评判实验操作的合理性。在本实验中重点关注指、舌两类技巧引起唢呐演奏音色的变化。分别比较不同技巧在呈现同一旋律单音时,聆听者在音乐情绪体验强度方面的行为反应。通过对30名音乐专业被试和30名非音乐专业被试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实验结果表明:(1)同一旋律单音用指、舌两类技巧影响情绪体验强度具有显著差异性。(2)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被试对舌技巧的情绪体验强度评分均高于指技巧。(3)音乐专业的被试对舌技巧的情绪体验强度评分高于非音乐专业。实验二采用2唢呐种类(高音唢呐、低音唢呐)×2情绪类型(高兴情绪、悲伤情绪)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唢呐种类和情绪类型,各分为两个水平,分别是高音唢呐、低音唢呐两种唢呐和高兴、悲伤两种情绪类型的音乐片段,因变量为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愉悦度和对高兴和悲伤两种情绪的情绪判断,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用于验证实验假设的有效性。在本实验中重点关注由高、低音唢呐引起的唢呐乐器音色的变化差异。分别比较高音唢呐和低音唢呐在演奏相同情绪类型(高兴或悲伤)的音乐片段时,谁更适合表达高兴情绪的音乐或悲伤情绪的音乐?通过对30名非音乐专业被试进行脑电实验,结果表明:(1)同一件乐器高、低音间的音色差异不会引起脑电波幅的变化。(2)在演奏相同高兴情绪的音乐片段时,高音唢呐可以表现高兴情绪的强度高于低音唢呐。(3)在演奏相同悲伤情绪的音乐片段时,低音唢呐可以表现悲伤情绪的强度高于高音唢呐。(4)被试对高音唢呐表达音乐愉悦度的评分要显著高于低音唢呐表达音乐愉悦度的评分。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证明了唢呐演奏音色和唢呐乐器音色对音乐情绪体验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这一研究发现有利于厘清音色影响情绪体验的潜在神经机制,为音乐情绪体验加工存在的差异提供行为及大脑神经活动的证据;为中国民族管乐音色的心理学研究和音乐情绪神经机制理论研究提供实证范例和重要理论补充,也为下一步比较其他同类民族乐器音色及西洋乐器音色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唢呐演奏者提高演奏音色及根据不同情绪乐曲选择不同种类的唢呐提供借鉴和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唢呐表达情绪情感的准确性。有助于音乐创作者、音乐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在民族吹管乐器音色研究中拓宽创作思维、丰富音乐实践、提高音乐审美。通过对唢呐音色全面、系统的研究,以便于增强其在音乐情绪调节中的实际价值。
其他文献
威廉·巴特勒·叶芝不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他在戏剧领域的创作与实践也是卓有建树。《在波伊拉海滨》是叶芝“库胡林五部曲”中的第一部,乃叶芝戏剧实验的扛鼎之作—与同时代的诸多剧作家不同,叶芝独辟蹊径,采用独幕式剧作,组合运用仪式的各种元素,意在打造“仪式剧场”,将剧院变为智性兴奋的场所。但学界对叶芝仪式戏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1913年后受日本能剧启发的作品,对他1913年前戏剧中的仪式化问
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如“他的篮球打得好”)由于其形式与意义错配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诸多学者分别从传统语法、生成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描写与解释,但仍存在一定的争议:(1)对于准定语构式句法特征的分析不够透彻,尤其是对其中“的”的性质与功能存在较大争议;(2)对于准定语构式构式义的概括不够充分,学界普遍认为准定语构式表主观评价义;(3)对于准定语构式特
英语进行体表示一个事件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正在发生,具有动态性和延续性。终结动词与状态动词不具有动态性或延续性,一般认为不能用于英语进行体中。而在实际运用中,大量的终结动词被用于英语进行体,并产生多种意思。对于终结动词进行体,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语义、语用方面。近几十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尤其是构式语法逐渐被研究者采用,以解决终结动词与英语进行体之间的冲突,并解释该类进行体的多义现象
语言中不仅包含有常用的习语和语块,还包含一些短语框架,也就是由n个词构成的、仅在某个位置用词不同的短语集。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提取的短语框架对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而学习英语短语框架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掌握框架中的短语的效率。另一方面,对比中介语分析是一种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是在可比的情况下对本族语和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进行比较,其对于外语的理解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比中介语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化时代的一次严酷考验,也是一次对社会数字治理的极端压力测试,在这场战“疫”中我们清楚看到数字云端生活的活力,而云毕业典礼正是数字云生活在仪式典礼上的一次应用。云毕业典礼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特殊时期为学校与毕业生、毕业生与毕业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渠道桥梁,既是对未能返校毕业生的一次弥补,更是云生活时代仪式传播的探索。仪式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大学的毕业典礼仪式
现如今,新兴社交媒体被广泛应用,微信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朋友圈功能的出现成为了人们展示自我、了解他人的网络窗口,直接作用于用户的认知和情感,影响着他们幸福指数的高低。因此,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朋友圈中的晒行为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面向微信朋友圈的主力用户群体——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人口学信息、朋友圈晒行为以及主观幸福感等相关变量进行测量。以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剧作家。在莎士比亚喜剧中,爱情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通往真爱的路总是不平坦的。主人公们往往面临困难,随后在阴差阳错和吵吵闹闹中,困难消除,误会解除,故事走向美好的结局。莎士比亚是艺术技巧操作方面的高手,其喜剧中的张冠李戴、错点鸳鸯谱等情节,其实是一个身份在艺术中阴差阳错的演绎问题。身份错位是莎士比亚在喜剧中用来构建相对复杂情节的一种方式。他在不同情境中展现了人物先
学位
言据性,作为一种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它主要指信息的来源以及说话人对信息可靠性的态度和判断。言据性在语言表现形式层面被称为“据素“或”据素标记。以往的言据性研究主要从语用学和语义学等角度来分析新闻报道,政治演讲和广告等不同类型中的言据性现象。本文旨在从言据性的角度分析世卫组织对于新冠疫情讲话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选取其发布的从2020年2月到7月,共计30篇讲
新千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化正出现东西方文化兼容、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杂揉、艺术与商业共存的多元化的趋势,国产电影也因此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方言的勃兴。在电影创作中使用方言已成为不少导演共同的艺术选择,在追求纪实美学风格的同时,创作出大量的优质作品,因此以方言为主要对白的国产电影再次兴起。而后社会文化环境为方言现象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与商业驱动,催生出了一大批迎合观众娱乐化、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