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义上的唢呐音色仅代表这件乐器的音色,但是唢呐作为中国民族吹管乐器,有着众多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和乐器种类。目前,专业唢呐界公认唢呐音色有演奏音色和乐器音色两种。演奏音色主要取决于唢呐演奏技巧,乐器音色主要取决于唢呐种类。音乐是情绪的艺术,相比其他类型的情绪刺激具有自身所独特的复杂性。Martin(1990)的研究表明用音乐诱发情绪基本可以达到80%的诱发成功率,是非常理想的一种情绪诱发手段;Clark(1983)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以音乐为刺激材料可以绝对性的引起情绪状态的改变。目前国内研究者对音乐情绪诱发的影响因素方面都比较重视,特别是在音乐本体要素方面。音色作为音乐本体要素之一,具有其特殊的音乐意义。音乐作为人类情绪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诱发和调节情绪,音乐诱发的情绪和听众体验到的情绪是相互对应的。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中,音色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同时对情绪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有研究中,关于音色的研究大部分聚焦于中西方乐器音色的对比研究或某两种乐器音色间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民族吹管乐器音色的心理神经机制研究不足,并且对音色缺乏明确的操作性定义和系统的机制分析。为进一步探究民族乐器音色影响情绪体验的心理机制,本研究以中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为研究对象,以唢呐的演奏音色和乐器音色为切入点。实验一运用问卷星制作电子问卷,完成行为实验。分别比较唢呐指、舌两类技巧诱发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以及考察由唢呐指、舌技巧影响的唢呐演奏音色在音乐和非音乐专业被试间是否存在情绪体验强度方面的差异;实验二运用E-prime程序与ERPs技术实施一个脑电实验,考察高音唢呐与低音唢呐两种音色版本在呈现同首音乐作品时,聆听者在音乐情绪体验方面的行为反应和大脑神经活动差异。预实验根据前人研究经验,首先录制出实验一在同一旋律单音条件下仅指、舌技巧不同的20段音乐材料,第二评定出实验二所需的符合高兴和悲伤情绪的20首音乐片段,并录制出仅音色不同的40段高音唢呐和低音唢呐两种音色版本的情绪性音乐材料。本研究共有两个正式实验:实验一采用2唢呐技巧(指、舌)×2专业类型(音乐专业、非音乐专业)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唢呐吹奏技巧和专业类型,各分为两个水平,分别是指、舌两类吹奏技巧和音乐专业、非音乐专业两种专业类型;因变量为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即情绪唤醒度),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用于评判实验操作的合理性。在本实验中重点关注指、舌两类技巧引起唢呐演奏音色的变化。分别比较不同技巧在呈现同一旋律单音时,聆听者在音乐情绪体验强度方面的行为反应。通过对30名音乐专业被试和30名非音乐专业被试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实验结果表明:(1)同一旋律单音用指、舌两类技巧影响情绪体验强度具有显著差异性。(2)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被试对舌技巧的情绪体验强度评分均高于指技巧。(3)音乐专业的被试对舌技巧的情绪体验强度评分高于非音乐专业。实验二采用2唢呐种类(高音唢呐、低音唢呐)×2情绪类型(高兴情绪、悲伤情绪)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唢呐种类和情绪类型,各分为两个水平,分别是高音唢呐、低音唢呐两种唢呐和高兴、悲伤两种情绪类型的音乐片段,因变量为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愉悦度和对高兴和悲伤两种情绪的情绪判断,被试的情绪体验强度用于验证实验假设的有效性。在本实验中重点关注由高、低音唢呐引起的唢呐乐器音色的变化差异。分别比较高音唢呐和低音唢呐在演奏相同情绪类型(高兴或悲伤)的音乐片段时,谁更适合表达高兴情绪的音乐或悲伤情绪的音乐?通过对30名非音乐专业被试进行脑电实验,结果表明:(1)同一件乐器高、低音间的音色差异不会引起脑电波幅的变化。(2)在演奏相同高兴情绪的音乐片段时,高音唢呐可以表现高兴情绪的强度高于低音唢呐。(3)在演奏相同悲伤情绪的音乐片段时,低音唢呐可以表现悲伤情绪的强度高于高音唢呐。(4)被试对高音唢呐表达音乐愉悦度的评分要显著高于低音唢呐表达音乐愉悦度的评分。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证明了唢呐演奏音色和唢呐乐器音色对音乐情绪体验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这一研究发现有利于厘清音色影响情绪体验的潜在神经机制,为音乐情绪体验加工存在的差异提供行为及大脑神经活动的证据;为中国民族管乐音色的心理学研究和音乐情绪神经机制理论研究提供实证范例和重要理论补充,也为下一步比较其他同类民族乐器音色及西洋乐器音色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唢呐演奏者提高演奏音色及根据不同情绪乐曲选择不同种类的唢呐提供借鉴和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唢呐表达情绪情感的准确性。有助于音乐创作者、音乐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在民族吹管乐器音色研究中拓宽创作思维、丰富音乐实践、提高音乐审美。通过对唢呐音色全面、系统的研究,以便于增强其在音乐情绪调节中的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