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树理的出现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能遗漏的重要现象”,他使中国现代文学发生转型。赵树理的创作充分显示了一个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中国文学民族化审美特征的巨大热情。赵树理的小说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就是在当今社会中仍潜在着蓬勃的生命力。它们与众不同的风格及特色使其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赵树理的小说在新世纪中学语文课本中被刷选固然让人遗憾,但是如今,昔日的文学大师遭贬绝非个别现象。20世纪40、50年代的一大批经典文本从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撤出,这使“赵树理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 本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对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特点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进而论述了赵树理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及在当今社会中的巨大现实意义,旨在说明赵树理的小说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仍具有存在的必要与学习的价值。本文认为: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语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文化的传递。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几乎是纯文学性的美文,缺少真正的民间透视。而特殊的生长环境,使赵树理周身每个细胞都含着十足原态的民间文化因子。他与生俱来和自觉选择的民间立场,不仅使他的小说和盘托出了一个现实的民间,快捷地反映了正在进行的农村革命和民族战争,同时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使其作品毫无障碍地走向了民间,发挥了巨大的启蒙作用。诚然,赵树理独有的民间视野,在今天看来是缺乏文化的开放意识与世界意识的,但是,全球化既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异质化的过程。只有同质化而没有异质化,缺少本土化、民族化的创作,世界就会变得单一乏味,就会失去活力与动力。赵树理作为成功汲取原生态民间文化营养的典型代表,其具有使命意识及其民族化审美理想与审美形式的小说,应当受到中学语文课本的重新关注。当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既要像赵树理那样坚守民族审美理想,同时又要摒弃赵树理不愿接纳外来文化影响的封闭态度,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全面开放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