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行为是指有伤害某个想要避免受到伤害的个体的意图的各种形式的行为。作为广受学界认可的攻击亚型分类方式,攻击行为则惯常被分为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同主动性攻击明显的差异表现在行为目的和动机上,并由此导致了以上二者基于情绪、人格、社会认知过程及相应脑机制上的差异。相较于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是指由被攻击目标原因之外的其他原因所驱使的(如为了获得金钱、领地感等),有计划的、较低情绪性的故意伤害行为。作为主动攻击的影响因素,个体对于攻击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认知对于主动性攻击的产生则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on Model,GAM)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SIP)中均将这一观点纳入其理论模型构建。综合国内外研究,目前对于从宏观整体角度对预期结果的认知过程与要素进行定义和测量尚未有定论。故本研究综合以往的理论与概念,基于攻击结果认知的框架,提出了攻击结果考量的概念,即个体进行攻击决策,尤其是主动性攻击决策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形成宏观、总体性的认知结果的过程。与此同时,该两个模型中也提到,个体对情境信息的处理,尤其是异质性信息的处理可被认为是攻击决策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且情境信息对结果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也为通过情境信息操纵个体的攻击结果考量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试验任务上,本研究根据经典竞争反应时任务(Competitive Reaction Time Task,CRT)及其他前人研究,改进发展出了针对主动性攻击测量的反应时竞争干扰任务。并基于此,在情境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使用不同强度的金钱奖励对个体的攻击结果考量进行操纵,以期探索攻击结果考量与主动性攻击的联系。于此同时,使用fMRI技术,对攻击结果考量的脑激活及其与主动性攻击行为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金钱奖励是否是可行的攻击结果考量的操纵方法(研究1);(2)攻击结果考量是否可以预测主动性攻击(研究1);(3)攻击结果预期的脑激活机制如何(研究2);(4)高攻击结果考量与低攻击结果考量的脑激活是否具有差异(研究2);(5)攻击结果考量的脑区激活可否对主动性攻击行为进行预测(研究2)。本研究共包含2个子研究。研究1通过情境设想问卷的方式,采用反应时竞争干扰任务对攻击结果考量与主动性攻击间的关系进行探索。该研究有效参与者71人,其中男性31人,女性40人,年龄范围18至35岁(M=23.89,SD=3.95)。在研究中,使用不同的奖励金额对攻击结果考量进行操纵,以探索其对主动性攻击的影响。研究2采用了与研究1相似的研究方法,以便进一步验证研究1的结论,同时使用fMRI技术对个体攻击结果预期的脑激活机制、不同金钱奖励强度下攻击结果考量的脑激活的差异及其对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2中有效参与者共20名(与研究1中参与者不重复),其中男性12名,女性8名,年龄范围19至24岁(M=21.6,SD=1.73)。综合两个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同的金钱奖励会带来个体的攻击结果考量的差异(t(70)=7.37,p<0.001,Cohen’s d=0.91)。相较于低奖励,个体在面对高金钱奖励时会表现出更高的攻击结果考量水平,金钱奖励是攻击结果考量可行的操纵方法;(2)在不同攻击结果考量水平上,个体的主动性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t(70)=6.62,p<0.001,Cohen’s d=0.80),且攻击结果考量可以预测个体的主动性攻击决策(β=0.68,p<0.001,Adjust R2=0.46);(3)攻击结果考量的大脑激活区域主要涉及包括舌回、直回、颞中回、颞下回等脑区(包含负激活);(4)高、低水平攻击结果考量的大脑激活差异主要存在于中央前回、直回;(5)个体进行攻击结果考量过程时,右侧颞上回颞极、左侧中央后回、左侧舌回的激活与主动性攻击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