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评价是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评价活动。虽然教师评价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或弊端仍然非常严重,而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非常薄弱。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我国教师评价制度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教师评价研究中忽视了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评价实践活动的制约性,缺少对教师评价实践现存问题的调查,因而其研究结果对解决现存问题帮助不大。因此,本文在全面研究评析我国新时期教师评价制度发展变化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调查研究,着重阐明了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对策。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概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内容与目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简评了我国教师评价研究的概况,同时对本文所使用的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界说。 第二部分论述我国教师评价的制度化历程。本部分以教师评价制度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具有特殊意义的法律制度出台为标志,将我国教师评价的制度化历程分为三个时期:教师评价制度的恢复与发展初期(1978——1986);教师评价制度的全面建设与法制化时期(1987——1995);教师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时期(1996以后)。评述了各个时期我国教师评价制度具体的发展变化情况,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不足之处。 第三部分研究我国教师评价中现存的主要问题,这是本文的重点之一。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教师评价中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评价预期目的的实现程度需要提高;二是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三是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认可程度很低;四是教师评价过程中重绩效轻过程的倾向十分明显;五是多元评价主体间价值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低。 第四部分论述解决我国教师评价现存问题的理论观点与具体对策,是本文的重中之重。这部分以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针对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五条建议:一是教师评价既要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并重又要兼顾二者间的一致性;二是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三是评价指标体系由预定走向生成,突显集体共识;四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协调机制:五是建立检验教师评价效果的“反评价”机制。其中第一条和第五条不但具有原创性,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其余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