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源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分离株的鉴定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我国猪群中暴发一种以腹泻等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为了研究“猪腹泻病”中主要病毒性病原在国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猪源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MRV国内流行株与国内外其它毒株间的遗传演化关系。在对病毒分离鉴定方法认识的基础上,利用Vero细胞分离到一株猪源1型呼肠孤病毒;构建了分离株的全长cDNA克隆。本研究为我国猪群中主要病毒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丰富了猪源MRV流行病学研究资源。本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中国部分地区猪群中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了研究中国猪群中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Reovirus, MRV)的分子流行病学,本试验用巢式RT-PCR检测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送检的不同猪场病料,并对其中45份阳性病料的核酸进行浓缩后用根据S1基因设计的型特异性的引物进行RT-PCR,同时将扩增产物纯化并克隆至T载体经测序后进行进化分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毒株分属血清1、2、3型。3型毒株为优势流行毒株,流行范围覆盖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这些结果丰富了国内MRV基因变异情况的数据,将为新的诊断方法的建立、流行病学监测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制定提供理论基础。2一株猪源1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及鉴定通过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胰酶的方法,从仔猪腹泻粪样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1株能在Vero细胞上稳定产生细胞病变(CPE),以细胞颗粒增多、肿胀、漂落等细胞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病毒,经病毒纯化,通过电镜观察、核酸提取、RNA电泳、RT-PCR、各病毒基因扩增、克隆测序、S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和核苷酸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等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病毒学鉴定,证明为猪源1型呼肠孤病毒,定名为SHR-A株。此为国内首次报道从猪体内分离到的血清1型的呼肠孤病毒。进一步分析发现,SHR-A的S1基因全长为1465bp,其3’-UTR为3型,其余部分则为1型,说明其S1基因是1型和3型的嵌合体,表明哺乳动物呼肠孤作为RNA病毒,基因重组可能是其除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以外的第三种病毒变异进化的重要方式。3呼肠孤病毒SHR-A株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及序列分析对猪源SHR-A株全基因序列测序,为我国猪源呼肠孤病毒病原学研究奠定基础。采用RT-PCR方法分10个片段扩增SHR-A株全基因序列;病毒5’-末端与3’-末端序列采用RACE方法扩增,扩增得到的各片段克隆测序。将测序得到的个片段序列采用Seqman软件拼接后,得到了SHR-A分离株全长序列,其总长度为23608nt,包括4个小片段(S1-S4)、三个中等大小片段(M1-M3)以及三个大片段(L1-L3)。成功获得SHR-A株全基因序列,丰富了猪源MRV流行病学研究资源。4呼肠孤病毒1型S1、S4基因在sf9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为研究1型呼肠孤病毒σ1和σ3蛋白功能和建立呼肠孤病毒1型血清学诊断方法,建立了分离株S1、S4两个基因的杆状病毒-Sf9昆虫细胞表达系统。采用PCR方法扩增该病毒的全长为1465bp的S1基因和1196bp的S4基因,将其分别插入杆状病毒转座载体pBAC-1中,构建的重组质粒pBACS1和pBAC~S4,再分别和BacMagic-3DNA共转染sf9昆虫细胞,共培养10日后获得杆状病毒重组病毒rB-S1和rB-S4。免疫荧光法(IFA)和westem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S1基因和S4在Sf9昆虫细胞中表达出约为50kD和41kD的重组蛋白,且具有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血清学抗体水平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 rabies virus,PRV)感染多种家畜与野生动物出现以发热、奇痒、呼吸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曾在我国得到了有
2012年4月,安徽省部分规模化鸭场爆发一种以鸭眼部肿胀、眼睑分泌物增多、眼结膜粘合以致失明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少数鸭发病,1~2天便会扩散至全群。该病发
对节能空调控制器的合理设计,可以将控制器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效果,实时控制空调的运行状况,监控冷却环境,明确用户所处的环境对相应的空调的制冷的需求.在节能空调控制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