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挥扇仕女图》的图像研究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ue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图像的角度对故宫藏《挥扇仕女图》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探讨这件作品对当代绘画研究的启示。本文运用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分三个层次对《挥扇仕女图》的形式要素、艺术母题、故事寓意和它所体现的本质原理进行层层剥离的递进式研究。  使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绘画作品进行研究的思路是很有意义的,将图像研究放在与图像相关的一切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共同的文化和时代语境之中,进而挖掘隐藏在图像背后的各种潜在和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从创作年代,作品的文本界定,图像细节及其所包含的意象指代的文化内涵,画中人物形象,画面形制及展示方式等多个方面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重新考证,并探究这件作品背后的特殊文化内涵,对一些学者的论述提出了疑问并进行了分析,并对在研究过程中衍生涉及的唐代人物画样式和审美属性等方面作出新的阐释。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挥扇仕女图》的形式要素、绘画语言和构图,鉴别作品的艺术母题,并分析画中人物妆容与发式的造型式样和审美特征,作品的图像志研究情境探讨作品映射的唐代两性心理。画中女性的装扮和独立展示形象的特征作为一种征象,一方面体现的是唐代女性对男性意志的顺从,同时她也希望自己能够以此吸引男性。而另一方面,这种象征价值也集中体现了父权制社会下男性针对女性所要培养的审美观念。  在《挥扇仕女图》的研究中,通过对图像的阐释,一方面,研究者不但可以进入作品的意义内核,而且能够依据关于作品的评述及相关文献作为理解作品的原始材料,能够探讨图像与文化传统、绘画的观赏群体、画家预设的观看方式的联系;另一方面,在观看和理解当代绘画的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应当适当脱离相关文本资料的阐述,将绘画独立出来,以全新的眼光审视画面本身。  本研究还注意到图像所指代的象征并不完全是故事寓意的象征,形式和物体本身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象征,这种象征更为直接,它导向的则是表现意义的放大。在这种情境下,即使观者不具有相似的成长背景,甚至在前图像志描述阶段都无法对画中对象事件进行正确的鉴别,也不会妨碍观者通过单纯的移情获得知觉体验。
其他文献
当观众倚在沙发上,拿起手中遥控器,开始随意浏览电视频道时,最终会选定一个自己较喜爱的频道节目。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他在随机寻找过程中对频道的遴选?为什么有的频道一眼瞥去就被
期刊
生活中的桌椅以固定尺寸的最为常见,但是对于不同体型和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小孩子的成长变化是最为明显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桌椅的高低要求也发生着变化,成年人
期刊
期刊
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源,北宋时期“工笔”一词已见于文书。它在中国绘画中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在美术史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花鸟画独立以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