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城市群作为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合理有序的空间组织是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本文以我国20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市群人口规模、中心度、首位度、分散度、城市规模基尼指数和空间相互作用指数作为衡量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指标,选取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表征城市群经济效率的指标,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构建二者的影响关系回归方程,并分析其影响结果。全文共6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一、二章。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其次对本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和经济效率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最后对论文的基本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内容。第三章确定中国20个城市群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5个维度6个指标来测度和描述其空间结构,并进行特征分析。具体表现为:各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差异明显,变化趋势各异;中国城市群呈现出单中心集聚为主的空间组织形式;空间结构指标与城市群的初始条件有关;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极化特征日益明显。按照单中心一多中心维度和集聚—扩散维度将2012年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第四章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表征城市群经济效率的指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计算了2000—2012年中国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四个部分,分析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源泉,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中国城市群经济效率的主要特征:中国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偏低,且呈现下降的趋势;技术进步驱动不足是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的最关键原因;各城市群效率变化情况不一,空间分异格局明显;空间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关联效应。第五章着重探讨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效率的影响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得出如下结果:单中心空间结构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但作用并不很显著;集聚的空间结构能够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城市群规模结构能显著提升经济效率,并在单中心和集聚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中起到决定作用;城市间相互作用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证明了城市经济存在外部性。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不足之处和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