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古运河沿岸绿地建设以增加绿量、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为主要目标,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形成乔、灌、地被、花草相结合的高低错落、立体丰满的生态绿地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便捷舒适的休闲、健身、观光、游憩场所,为城市环境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绿洲。生态绿地配置模式为生态环保型、生态保健型和生态景观型。充分发挥林木吸收CO2、放出O2的光合作用功能,有效利用多种树木吸收有毒气体的特殊生理功能,充分利用树体叶片吸附空间尘埃的形态结构功能,净化环境空气组成、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多植大型乔木树种,强化绿地植被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消音减噪等生态环保效应,减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依据某些树种分泌植物杀菌素的生物特性,在居民活动密集区成片构建植物保健功能明显、景观层次优美的生态绿地,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细菌密度;加大复层立体绿化,营造空气清新、洁净的生态保健环境林。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态学规律,应用植物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学原理,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体现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环境林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韵;优化植物景观构成,突出表现绿地植物形体美、色彩美、韵律美和季相美等要素,植物配植以群落组合式为主,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相互衬映。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其本质是利用植物资源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城市土地资源的营养、承载能力,通过转化和固定太阳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生活游憩空间。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绿地绿地树种的环境效应测试表明:绿地树木对空气微尘有着显著的阻挡、滞留作用,复层林分的滞尘效应优于园路近20个百分点、优于草坪10.7个百分点。绿地群落可较硬质园路区降低噪音约7dB,可较草坪区降低噪音约4dB;林带减弱噪音的效应与林分组成结构有关,一般以阔叶林减噪效果最显著,叶片大而质硬并重叠排列的树种减噪效果较好,低分枝、矮树冠乔木的减噪作用要比高分枝、高树冠的乔木明显。落叶树种的平均固碳释氧量显著高于常绿树种,且常绿乔木的平均固碳释氧能力是落叶乔木的71%、常绿灌木的平均固碳释氧能力是落叶灌木的67%;不同类型树种的平均固碳释氧能力,总体趋势为:落叶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常绿灌木。绿地群落有明显抑制细菌的功能作用,林内空气细菌含量比距绿地1.5m处减少10.08-99.71%,比无绿地的街道对照减少23.59-99.78%;但供试树种群落大多对霉菌类真菌无明显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