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本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力量。人力资本所具有独特的资本特性决定着对物质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开发利用程度,因此人力资本合理配置既是自身价值得以全面实现的前提,又是提高物质资本利用效率的保证,从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1978-2008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300,670亿元,增长近83倍,这一成就令世人惊叹。但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扩大现象也成为不争的事实,东高西低的经济增长格局仍未得到全面改变。有数据显示,1985年东部人均GDP为西部的1.74倍,而2008年这一数字则提高到了2.34倍,除去制度、自然资源等因素外的影响,区域人力资本的非均衡配置构成了决定性内在因素之一。鉴于此,本文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区域人力资本配置为切入点,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人力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影响。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内外文献评述,确立了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并由此展开了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一是对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客观评价;二是探析了区域人力资本配置方式,提出了区域人力资本的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优化配置方式,这种配置方式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国情,它要求以市场配置为主导,发挥基于市场配置基础上的计划配置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区域人力资本优化配置。三是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提出了衡量区域人力资本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即区域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尽管这一配置标准是理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但它为现实中区域人力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同时,本文提出了区域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与公平优化组合方式,以区域人力资本最优配置效率标准为依据,优化区域人力资本配置,提高区域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和改善区域收入分配,实现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帕累托改进向区域人力资本配置最优趋近,实现效率和公平最大化。四是分析了区域人力资本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分析人力资本独特的主动性、收益的递增性和外部性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基础上,一方面分析了区域四种类型人力资本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作用,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其拥有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的数量和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所形成的区域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状况;另一方面则从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技术进步及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等方面论述了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次,分析了我国区域人力资本配置的非均衡现象,并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一是通过区域人力资本配置现状分析,发现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人力资本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特殊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占总人力资本的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二是依据区域人力资本配置现状分析,发现并确定了区域人力资本配置的非均衡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人力资本存量配置非均衡和区域人力资本结构配置非均衡,而正是这种区域人力资本配置的非均衡性,形成了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三是我国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和采用卢卡斯的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建立了我国人力资本内生经济增长分析模型,运用这一模型计算了我国四大区域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分别为0.61、0.30、0.26和0.55,依据区域人力资本最优配置效率标准可得出结论,区域人力资本配置远未达到最优状态。另外,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总体水平0.32,东部和东北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而验证了本文逻辑分析的结论: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越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再次,分析了我国区域人力资本配置非均衡现象产生的四个主要原因,即: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低、人力资本配置制度创新进程缓慢、社会保障制度不尽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等,并较为详细地阐释了其对我国区域人力资本非均衡配置的影响,为后续的对策建议部分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优化我国区域人力资本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快速增长对策。一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区域人力资本优化配置;二是加快人力资本配置制度创新,优化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制度环境;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利于区域人力资本流动与配置;四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