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化理论及其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以David Copperfield的翻译为例

来源 :天津商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景化概念源于绘画艺术,前景化是为了吸引观者的注意,从而达到期望的某种艺术效果,其他的人或物则构成背景。本文综合论述了语言前景化理论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归纳总结了各位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前景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文体学、文学创作和研究,然而却很少被应用于翻译活动中。直到20世纪末,美国学者叶子南在其著作中提及该理论并提出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的构想。然而他只提出了设想却没提出具体方法。  本文以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提出的偏离理论以及叶子南关于将前景化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设想为理论依据,旨在使译者注意到隐藏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前景化现象,并为其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前景化风格提供一些基本方法。  本文将以张谷若译《大卫·考坡菲》中的例子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小说翻译。翻译要将最接近源语言信息的地道语言反映在译文中,首先是原文的意义,其次是原文的形式。前景化作为一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语言现象,在翻译中前景化语言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一些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因为文学作品中的前景化现象大多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将前景化因素考虑在内对于理解作品主旨、欣赏其风格特征、体验其艺术品质意义重大。  一方面,本文提供了在翻译过程中辨别前景化现象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例子提出了一些应对源语言中的前景化表达的翻译方法。
其他文献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文学性,即那些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而文学性体现在作家精心运用的陌生化手法上。在形式主义者的论述中,陌生化概念覆盖面极
目前,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当中,很多研究者都开始研究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纷纷做出贡献。在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所以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研究对我国来说是
这篇论文是关于文化传递。现代的翻译理论家大多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而且文化的传递也已经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翻译也被界定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乔治·艾略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同凡响的地位。她公然蔑视正统的叛逆行为使得她长期为英国上流社会和体面家庭所放逐。但是在文学创作上,她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英国文学
西方法学界之主流思想,因受逻辑实证主义影响,向来认为法之语言必为平实,客观之语言,杜绝摸棱两可,以利阐明事实及观点。然而,随现代科学,哲学渐渐推崇相对论,法学界之上述思
本文试图从翻译的角度来研究文化构建的问题。具体地说是研究翻译活动与晚清文学观念重构的关系。虽然文学观念的重构离不开晚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的背景,本文作者认为
该文在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邀请言语行为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实施情况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用统计数据说明了汉语中邀请言语行为的实施情
《宠儿》、《爵士乐》、《天堂》被称为托尼·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它反映了百年以来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状况。而且,这三部作品着重突出了莫里森一贯的主题:对黑人家庭、社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