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身体形态和机能发育的黄金期,在此阶段进行适宜负荷的体能练习能有效改善学生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身体素质,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国内外关于体能练习运动负荷的量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训练和健身领域,较少出现在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而该领域现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体育课运动负荷现状研究”和“适宜运动负荷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两个方面。研究表明,中大负荷强度的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那么,如何安排负荷量可以使学生达到中大负荷强度?基于该问题,本研究对初中体育课常用体能练习手段的运动负荷进行量化研究,探寻在中大负荷强度下不同体能练习手段的负荷量标准,为一线体育教师提供具体可量化的体能练习方案。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确定实验指标,采用实验法对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60名初中生进行干预性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体能练习手段对初中生产生的内部负荷强度不同,力量素质练习对身体局部肌肉刺激较大,全身性的位移速度素质练习负荷强度中大、有氧耐力素质练习负荷强度较大,其对应负荷量标准不同。(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体能练习手段中的负荷量标准不同,要达到中大负荷强度,年级越高的学生需要施加的负荷量越大。(3)中大负荷强度范围内,同一年级学生在相同体能练习手段中可以有多种适宜负荷量的搭配方案。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议:(1)建议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多融入全身性的位移速度素质练习,以及有氧耐力素质练习,较容易达到中大负荷强度,对学生身体的刺激更全面有效。(2)建议体育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安排不同的体能练习方案。对于年级越高的学生,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每组次数(增加10-20次),缩小间歇时间(减少15-30秒),增加练习组数(增加1-2组),或者适当增加练习的持续时间(增加30秒-1分钟)来达到中大负荷强度。(3)建议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直接运用本研究中适宜运动负荷的体能练习方案,或者将这些方案以较为创新的形式融入课堂,比如将其融入游戏、情境、比赛之中,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4)建议校领导能重视体育课适宜运动负荷对于学生健康促进的作用,让智能化走进体育课堂。可为运动场馆增添心率监测设备,让体育老师和学生可以直观看到运动时的心率,以此更好地调控体能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