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YF4:Yb3+/Er3+/Zn2+的制备及单颗粒荧光探针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ta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离子具有发射谱线锐利、荧光寿命长等诸多光学特性,是发光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稀土掺杂上转换材料能够将两个或更多低能量光子转换为一个高能量光子,低光子能量的红外光,在生物组织中穿透深度大,背景荧光小,因此由红外光激发的稀土掺杂上转换材料经常被用于活体成像、光热治疗、生化检测等领域。然而,稀土掺杂纳米颗粒的发光效率相对较低,制约了其应用范围,特别是在微量元素检测及单颗粒荧光探针的开发利用。因此,制备出高量子产率的稀土掺杂纳米颗粒,对于增强其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Zn2+,结合水热法制备出荧光增强的NaYF4:Yb3+/Er3+/Zn2+上转换纳米颗粒,并利用支化聚乙烯亚胺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开发了一种可用于高灵敏铜离子检测的单颗粒荧光探针。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水热法制备了形貌统一、尺寸均匀的NaYF4:Yb3+/Er3+六角盘微米颗粒。通过引入Zn2+离子,将NaYF4:Yb3+/Er3+微米颗粒的尺寸从1.02μm减小至320nm左右。对单个NaYF4:Yb3+/Er3+微米颗粒和NaYF4:Yb3+/Er3+/Zn2+纳米颗粒进行光谱观测和研究,发现NaYF4:Yb3+/Er3+/zn2+纳米颗粒的总体发光强度明显强于NaYF4:Yb3+/Er3+的发光强度,蓝光和绿光发射分别增强了 176和45倍。2.利用支化聚乙烯亚胺(PEI)对NaYF4:Yb3+/Er3+/Zn2+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成功制备了用于高灵敏度检测铜离子的单颗粒荧光探针。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较高发光效率的稀土掺杂纳米颗粒,有利于提高荧光探针检测浓度的线性响应范围,且较小尺寸的稀土掺杂纳米颗粒有助于降低单颗粒荧光探针的铜离子浓度检测极限。通过线性拟合,发现这种单颗粒荧光探针的检测极限在11nM左右,线性范围为20nM-60nM。3.结合稀土离子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研究了铜离子导致单颗粒荧光探针发光猝灭的机制,探索了单颗粒荧光探针获得更低检测极限的途径,以及应用于更多重金属离子的高灵敏度检测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随着微阵列技术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等高通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生物学数据。而做为调控基因表达水平的重要因子之一,micro RNA逐渐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由于已有研究
离群点是指一个数据集中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数据的对象,其中往往蕴藏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在金融交易、入侵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由于高维数据往往具有稀疏性,使得低维数
集成了微沟道、微阀、微泵等微单元的微流控芯片,凭借着成本低,反应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实现了 DNA分析、药物筛选、细胞操作和免疫学检测等功能。相比于传统的硅和玻璃芯片
在体育强国和航天强国的战略背景下,职工体育如何有所作为,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新课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航天一院,是国有大型研究院,主要产品是运载火箭和战略导弹,
在团队体育赛事中,团队中的运动员共同创造了团队的成绩。由于团队成绩来自于所有人的努力,直接将团队的成绩划到各个队员的名下名不准确。此时,可以根据各个运动员在团队中
群智能优化算法是人工智能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起源于对人工生命的研究。由于越来越多的高复杂性问题需要的解决方案在合理的时间内是可以实现的,但可能不是最优的,因此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热流密度越来越高,其散热问题备受关注,而传统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受到空间的限制,难以满足电子元器件小型空间内高功耗的散热需求。分离式热管作为一种有着
卟啉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命体内及与能量转移密切相关的组织中,例如在氧的传递、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能量传输和转移等生命体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喻为“生命色素
不平衡数据集是数据挖掘研究领域的一类重要数据类型,在客户流失、信用评价和异常检测等应用领域得到广泛关注。随机森林是一种集成学习分类方法,在解决不平衡数据集分类问题
近年来,稀土发光材料在荧光防伪、显示照明和温度传感等领域都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对温度的控制或检测的要求越来越高,光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