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宗交易是指证券交易量或交易额远高于普通交易并达到规定最低限额要求的证券买卖,交易主体通常为持有大量某证券的大股东或机构投资者。作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交易机制部分的重要研究内容,大宗交易制度研究对传统定价理论即供求决定价格的观点进行了补充,提出金融资产的交易机制及股市运作的内在机理也影响着资产定价,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进行交易可以从增强流动性和维护市场稳定方面弥补普通交易机制的不足。自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股票市场迎来全流通的新时期,市场参与者对大宗交易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股票市场流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大宗股票交易的规模巨大,直接在二级市场进行抛售不仅会导致股价暴跌、股市波动,也会导致投资者的利益损失,在此背景下,中国于2002年试行大宗交易制度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与补充。然而,受独特的“股权分置”政策影响,我国大宗交易市场近几年来逐渐成为大股东对解禁限售股进行过桥减持的通道,这一方面歪曲了大宗交易的本意,使其成为大股东通过内幕信息或操纵价格谋取暴利的工具,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一方面受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传递效应影响,普通投资者往往对股票进行非理性买卖,不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因此,中国证监会于2017年5月颁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对大宗交易非法减持进行了限制,本文将在此背景下对国内大宗交易制度进行梳理,以进一步研究我国大宗交易制度。本文研究重点是通过事件研究的实证方法对大宗交易二级市场股价冲击进行分析,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来考虑不同因素对大宗交易股价冲击的影响程度。通过统计及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近两年我国大宗交易较大比例以折价进行交易;减持新规出台后我国大宗交易市场交易的折价率显著降低;减持新规后大宗交易市场相比前一年交易规模首次出现下降,呈现溢价交易比例上升、折价率下降的特点;大宗交易事件对二级市场股价有明显影响,并且不同大宗交易动机具有不对称的价格影响。结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为防范非法减持应进一步完善大宗交易交易机制,加强市场监督及对投资者进行道德及法律规范教育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