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遗传算法的压电曲壳结构的形状优化控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ua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希望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机械结构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维持原来的设计状态。然而,传统材料加工成品后,就不便于或者不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监控它的性能。而且,一些精密仪器设备中的关键部件,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下不能达到预期的形状,也会使设备产生偏差甚至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采用主动干预的手段,来修正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偏差。压电元件质量轻,易于控制,在现代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其中之一就是使用压电致动器,高效准确控制结构的形变使其满足工作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利用压电致动器控制曲壳类结构的形状。目的就是使用最少和最合理的压电片布置以及最合理的多点输入电压,对曲壳类结构实施最佳的形状控制。由于曲壳本身的特点,对压电曲壳的分析要比一般的直梁或平板结构更为复杂,因此有限元法成为分析壳体结构最主要的数值计算方法。本文采用8节点实壳单元,为了使单元能够克服剪切自锁、梯形自锁和厚度自锁并提高精度,进一步采用杂交应力和假设自然应变(HS-ANS)方法,构造了高效能的压电曲壳结构机电耦合实壳单元。使用遗传算法的优化思想,将需要设计的压电片位置和数目参量转化为字符串,利用组合优化对致动器的数目和位置的设计。在组合优化的基础上,利用数值优化,设计各致动器的作用电压。通过若干算例验证了本文给出的实壳单元和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高精度。本文的主要特点和创新是,构造的实壳单元和使用的遗传优化方法成功地对曲壳结构进行形状优化控制,它克服了自锁现象,解决了非连续变量的优化问题及多点输入问题,具有方法简单、效率高、精度好等优点,适用于任意曲壳类压电结构的形状控制设计并可推广到主动振动控制的优化设计中。
其他文献
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多次提到“融资租赁”行业,对于该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融资租赁业的一
随着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系统和设备的结构越来越庞大,功能日益复杂。可靠性作为产品的基本属性,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可靠性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设备对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系统和设备的精密化、大型化、复杂化使传统的二态系统可靠性理论已经不能够准确地描述系统复杂的失效过程和失效规律。多状态系统可靠性理论的出现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与二态系统可靠性理论相比,多状态系统可靠性理论能更
本文根本目的旨在了解地震作用下特高压钢管塔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特性,提高特高压钢管塔在不同场地条件下抵抗地震和环境荷载灾害性破坏的能力。在特高压输电线路飞速发展的今天,1000kV特高压输电塔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单纯使用角钢的输电塔已经满足不了1000kV输电铁塔的设计要求,因此引入了钢管材质,和角钢相比,钢管的所占面积更小、截面性能更好、所受的极限承载力也变得相对较高。同时特高压输电铁塔与普通输电
随着现代光谱技术的发展,各种可视化检测技术以不同的检测设备为载体应用于电力设备的检测。通过这些设备,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运行设备肉眼看不到的光谱信息,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缺陷,有效避免电力事故的发生。本文提出的可视化检测技术综合了X射线检测技术、红外检测技术和紫外检测技术。由于X射线首次应用于采用固体绝缘介质的电力设备,因此首先对X射线是否会对固体绝缘介质造成影响进
本文采用8节点实体壳单元、电势沿厚度二次分布的压电单元以及等参热单元构造了热-机-电耦合单元。基于Hellinger-Reissner广义变分原理建立了热-机-电耦合的线性压电板壳动力学有限元模型。为克服梯形自锁、厚度自锁以及剪切自锁,进一步采用应力杂交元和ANS(Assumed Natural Strain)法。根据本文建立的有限元方程分别对压电片整体铺设和分片铺设结构的静态和动态问题进行数值计
近年来,以Linux为平台的嵌入式工控系统越来越多。其中系统的可靠性是嵌入式系统成功运行地一个重要环节,而突发断电对系统的可靠工作影响尤为突出,它往往会造成系统下一次无法
滚动轴承作为旋转机械的关键性零部件,其健康状况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情况,受工作环境的影响,传感器采集的振动信号通常呈现非平稳特性,很难准确识别微弱故障特征。因此,深入研究信号处理方法对滚动轴承实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可以有效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本文从故障轴承振动信号特征着手,对滚动体通过滚道缺陷时产生的双脉冲特征提取技术开展研究,建立信号波形与缺陷尺寸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故障滚动轴承滚道缺陷程
学位
大行程精密定位平台系统在近代尖端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平台定位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纳米光刻、超精密加工和微电子工程等新兴领域对相关设备高精度定位的要求,本课题针对直线电机驱动、气浮导轨支撑和导向的大行程精密定位平台,从分析其偏摆误差入手,研究偏摆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及相应补偿方法。本文首先针对大行程精密定位平台偏摆误差的导致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建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