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运动员攻击行为是国际运动心理学会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大多数研究局限于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缺乏探索两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心理机制。本研究从人格特质的视角探讨了拳击运动员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并对自我控制在拳击运动员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本研究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运动员自我控制问卷以及Buss-Perry攻击问卷,对专业拳击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以国家队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抽取专业拳击运动员为被试。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达95%,应用SPSS22.0和AMO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拳击运动员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攻击行为在不同运动等级、不同运动年限、不同学历、不同年龄阶段差异显著。(2)拳击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表现出不显著的性别差异,自我控制在不同运动等级、不同运动年限、不同学历、不同年龄阶段差异显著。(3)拳击运动员的神经质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宜人性、责任性、外倾性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4)自我控制在神经质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在外倾性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在宜人性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在责任性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的主要建议如下:(1)根据拳击运动员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在拳击训练中可考虑根据拳手的人格特质制定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干预方案,降低他们的攻击性为。(2)重视拳击运动员心理选材指标的作用,完善拳击运动员心理选材机制,将拳击运动员人格特质、自我控制作为重点心理选材指标考量。(3)明确拳击运动员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注重培养拳击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进而达到提升拳击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最终促进拳击运动员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