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无人艇运动控制及集群协调规划方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alexzc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以及海洋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无人艇(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USV)由于其在民用和军事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此外,随着无人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无人作战的发展需求,多无人艇集群控制的概念应运而生。集群协作控制在海洋资源探测、舰队协同作战、搜捕营救、编队巡逻、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较宽的应用空间。为此,本文以水面无人艇集群的智能航行控制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以一艘实际的喷水推进无人艇为例,建立了水面三自由度运动方程。在运动建模过程中,考虑到无人艇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模型摄动问题,开展了摄动模型的研究,并创新性地将运动模型中所有不确定项合并处理,建立了含有不确定函数的总扰动运动模型。同时,以HamiltonJet364型喷水推进器为例,对喷泵推力-转速-航速的关系函数进行了拟合分析,并建立了具体的控制方程,为后续章节的运动控制器设计和运动仿真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对欠驱动无人艇的鲁棒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形式的自适应扰动观测器,对系统各自由度的总不确定摄动量进行在线实时估计。在此基础上使用改进后的滑模控制方法,完成了对系统控制输入量(即推力和喷口转角)的控制律设计,实现了无人艇航速和航向一体化控制。为了解决无人艇在航行过程的欠驱动问题,在设计路径跟踪算法时,采用视线(Line-of-sight)导航算法对无人艇进行艏向规划,并对导航算法进行了适当改进,使其能满足曲线路径跟踪的需求。在单艘无人艇运动控制算法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无人艇集群自主运动控制方法设计研究。为了实现无人艇集群自主航行的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分层次的控制框架,并分别从集群集结策略、个体成员运动规划、无人艇避碰方法设计等三个方面开展相应研究。在集结策略方面,提出了一种以集群中心位置及群体成员间距为控制量的成员位置规划方法,并为各无人艇设计了一种速度向量为导向的自主航行运动规划方法。针对无人艇的航行避碰以及避障问题,在控制器设计中引入了人工势场的思想,并对势函数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改进使其更贴合实际应用的需求。在以上三个步骤的前提下,结合单艘无人艇鲁棒控制的内容,建立了一个综合的集群自主运动控制系统。最后,在集群自主运动基本控制框架设计的基础上,研究了无人艇集群智能航行的控制问题,并将该问题提炼为无人艇自主行为决策和运动规划的问题。针对无人艇集群的自主行为决策问题,从集群路径跟踪、集群与海上船只避碰等方面,开展了行为策略库的设计,并为集群中各无人艇设计了自主运动规划律。为了使无人艇具备行为决策的能力,通过模拟无人艇在航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开展情景推演和应对行为设计,为无人艇设计了具体的运动行为策略库。通过对多种航行情况及复杂任务下无人艇集群联合作业的仿真试验,展示了无人艇集群的自主行为决策能力,实现了指定任务下集群智能航行的控制目标。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对现代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和能源消耗要求的不断提高,供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高度复杂的空调系统中,快速及时地检测系统中出现的各种故障,以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极小,消耗的资源较少。船舶建造车间污染是船舶的整体建造过程中污染最为严
近两年,我国造船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家也重视起了船舶配套产业。船舶主机的远程监控是轮机自动化的核心,是船舶监控的关键。网络化是船舶监控的发展方向,而我国大部分船舶
基于WLAN(Wireless LAN无线局域网)的GPIB控制器对组建无线自动测试系统提供了极大方便,在以往有线的GPIB控制器不能方便使用的特殊环境中实现了对仪器资源的共享和远程控制
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简称FBG)传感器,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现代传感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信号解调是传感测试系统的关键,解调系统
锚泊系统是保障舰船休整、抗风防台、试验中的靶标定位的重要装备。多年来,由于缺少对风、浪、流等环境作用下舰船的运动规律的研究,舰船发生走锚、丢锚的事故时有发生。目前舰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若能高效的开发生物质能源,将有助于解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国内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率却不足20%。针对这个问题,本团队研发出一种生物
波束形成技术是水下噪声源定位的重要技术之一。经过人们几十年的研究已取得相对成熟的技术。现有的波束形成噪声源定位技术大多是建立在自由空间内远场信号模型之上的,而无论是在潜艇,舰船,舱室及汽车等有限空间内噪声源识别定位问题上,噪声源多位于基阵的近场范围内。假设的远场模型并不成立,并且受到传播介质的多途干扰。因此,研究有限空间内噪声源定位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在有限空间内实施近场噪声源定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