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广大乡土聚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内涵。本文以广东永汉乡土聚落为切片,研究中华文明乡土聚落的生态结构和文化结构,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永汉乡土聚落的演替和伴随而生的问题,为中国乡土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区域为中国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该区域比较集中、完整地保留了300余个乡土聚落。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聚落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并对聚落居民进行访谈。共走访了95个乡土聚落,获得68个资料较为详细的有效聚落样本。样本中包含客家聚落37个,本地聚落30个,新建移民聚落1个。客家与本地聚落都是典型的宗族聚落,但在历史长度、分布地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永汉所有乡土聚落的建立必须以取得土地为前提,包括耕地以及建房用地两部分。在选址方面,主要的依据是风水原则,风水师是聚落的规划者。永汉乡土聚落的景观缀块构成模式均为“后龙山林地+建筑群+地堂+鱼塘+耕地”或其变体,在垂直结构上则表现为前低后高。后龙山名称源于风水学,是位于聚落后方、属聚落集体所有、林木禁止砍伐的缀块。建筑群是聚落所有居民栖居的场所。地堂是建筑群和鱼塘之间的聚落公共开敝空间,是聚落公共活动的场所,还具有晾晒物品、放养畜禽、堆放杂物等功能。鱼塘位于地堂前,一般为半月形,属聚落集体所有,除养鱼外还有排水、防火、防涝等功能。耕地是位于聚落外围的缀块,对位于平地上的聚落来说耕地也可视作聚落景观的基底。永汉乡土聚落生态结构的共性源于其共同的文化结构,这一文化结构的主要内容是风水。风水在乡土聚落生态节制机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间接削弱了农耕文明对森林的破坏,并限制了单个聚落的规模。但是风水的主导地位也限制了人们改良人居环境的探索,限制了乡土聚落的经济发展。永汉乡土聚落的生态结构还受到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文化、经济、社会三大因素共同构筑了永汉乡土聚落的生态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永汉乡土聚落发生了演替。最主要的表现是居民陆续从老围搬出,在老围附近另起新居,形成新旧房屋并存的局面。聚落演替的驱动力主要是生态观的改变。经济因素的地位大大提高,文化因素中风水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聚落演替中出现了土地浪费、历史遗产保护不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历史文脉的延续不受重视等问题。发展一种不但能保护文化景观不至湮灭,又能使其焕发新生,而且有利于乡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非常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