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学思想的哲学哗变及其精神之殇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m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城是中国当代新诗史上的天才诗人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个体。对于顾城的研究,学术界大致沿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对诗人的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的研究;其次是对诗人本身的童话性自我建构以及在其诗歌及诗论中的表现形态的研究;最后是对诗人本人的悲剧性结局以及诗人的生平的研究。由此可见,关于顾城的研究,尚有待学术界继续深化。而本论文则把主要研究放在了顾城诗学思想的哲学性质素这一维度上,并深度抚触了其哲学捍卫与其精神之殇的内在逻辑关联,应该说在关于顾城的批评空间上有一定的开创性。具体来说,在这篇论文中,笔者以对顾城诗学思想中自然哲学的在场情形,以及这种情形与其悲剧性结局的关联为探考的重心,进行了有限的研究。在对顾城的诗歌版图、哲学捍卫、诗学思想中的哲学融入作了梳理和考察之后,又详细探考了顾城对传统哲学的过度阐释,以及在顾城的这一阐释之下,建构的自我乌托邦。并由此考察了其中所体现出的,顾城的哲学捍卫与东方传统的自然哲学之间的裂隙与错位。并由这一裂隙与错位,挖掘顾城的悲剧性结局的精神成因。在研究方法上,现象学和解释学为本论文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支撑。
其他文献
在黑龙江方言中,表“吃”义类动词数量丰富,特征突出,在生活中高频使用,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本文以黑龙江方言中的吃类动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相关研究的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黑龙江方言中吃类动词的类型。我们以这些吃类动词最突出的特点为其分类,将其分为适用于不同餐饮类型的吃类动词、由隐喻途径而来的吃类动
学位
宋代是中国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骈体文、散文、诗词、诗论等文学体裁的创作颇有成就,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宋代文人对前代文学既承又变,文人喜欢自出新意,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