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中译本研究——以张友松的译本为例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_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经典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下简称为《哈克》)被誉为美国文学的起源,一直以来受到外国文学界和翻译界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至今为止,该小说在国内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各种形式的重译本。虽然前人已经对《哈克》进行了大量的翻译研究,但是根据作者从中国知网所检索到的信息,前人主要是从文学文体学、关联理论、系统功能和功能翻译理论等视角研究该译本。因此,本论文拟从顺应论的视角对译本进行研究,使得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  本文选取张友松翻译的《哈克》作为研究对象,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视角,旨在分析和探讨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中译本在哪些方面做出了顺应,以及译者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进而达到了顺应。本论文主要从语境相关顺应的交际语境顺应(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和语言语境顺应(衔接,互文性,序列)、结构客体顺应(语音、词语、句法)和动态性顺应等方面对《哈克》进行分析、评价,以证明张友松翻译《哈克》的过程就是语言顺应的过程。  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对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Finn的中译本进行了分析。另外,通过对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中译本的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张友松的中译本主要是在语境相关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和动态顺应三个方面与原文本达到了顺应;其次,通过对选取的例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张友松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具体而言,张友松采用了直译、异译、直译和异译相结合、省略、注释、音译等翻译方法。  该研究具有以下意义:首先,分析讨论顺应论与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译本相结合的具体例子,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对《哈克》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让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本和原文化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其次,通过对中译本的分析,希望能对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些许建议。
其他文献
苏珊·柯林斯,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10年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创作发行《饥饿游戏》三部曲,《饥饿游戏》、《星火燎原》和《嘲笑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在这部科幻小说中
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句法复杂性在二语学习者笔语、口语语料中呈现的现象和特点。由于笔语方面的句法复杂性研究多于口语、口语方面的研究侧重点又各有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一种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早在1999年,中国就开始推广“政府上网工程”,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各自的中文政府网站。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程
在中国典籍翻译史上,外籍译家众多,虽然他们的翻译目的不同,但在客观上,他们的翻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典籍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韦利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