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经典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下简称为《哈克》)被誉为美国文学的起源,一直以来受到外国文学界和翻译界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至今为止,该小说在国内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各种形式的重译本。虽然前人已经对《哈克》进行了大量的翻译研究,但是根据作者从中国知网所检索到的信息,前人主要是从文学文体学、关联理论、系统功能和功能翻译理论等视角研究该译本。因此,本论文拟从顺应论的视角对译本进行研究,使得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 本文选取张友松翻译的《哈克》作为研究对象,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视角,旨在分析和探讨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中译本在哪些方面做出了顺应,以及译者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进而达到了顺应。本论文主要从语境相关顺应的交际语境顺应(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和语言语境顺应(衔接,互文性,序列)、结构客体顺应(语音、词语、句法)和动态性顺应等方面对《哈克》进行分析、评价,以证明张友松翻译《哈克》的过程就是语言顺应的过程。 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对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Finn的中译本进行了分析。另外,通过对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中译本的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张友松的中译本主要是在语境相关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和动态顺应三个方面与原文本达到了顺应;其次,通过对选取的例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张友松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具体而言,张友松采用了直译、异译、直译和异译相结合、省略、注释、音译等翻译方法。 该研究具有以下意义:首先,分析讨论顺应论与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译本相结合的具体例子,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对《哈克》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让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本和原文化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其次,通过对中译本的分析,希望能对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些许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