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软件产品与计算机一起渗透到各类军用、民用设备中,软件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软件可靠性指标是软件质量属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定量地描述了软件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失效。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是评估和预测软件可靠性的主要方法。非齐次泊松过程(non-homogeneous Poisson process,简称NHPP)类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是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也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较广的一类模型,这类模型一般假设软件的测试环境与软件的运行环境相同,即用软件在测试条件下获得的失效数据能够预测软件在运行时的可靠性。实际上软件的测试剖面和运行剖面是不同的,即测试可靠性和运行可靠性是有区别的。为了提高软件可靠性评估和预测的精度,本文从研究软件运行剖面和测试剖面的差异入手,研究剖面的差异对软件可靠性评估的影响。本文首先根据测试可靠性和运行可靠性的概念,重点讨论了软件测试剖面和运行剖面的差别,应用实测数据验证得到软件测试阶段测试覆盖率与运行阶段测试覆盖率,从而以测试覆盖率量化说明了测试剖面与运行剖面的差别。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考虑测试剖面与运行剖面差别的几种运行阶段失效率的形式,然后根据失效率递减的和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从理论上分析了测试可靠性与运行可靠性的差别,研究这两种可靠度对软件发布时间的影响。绝大多数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都假设软件故障服从同一种分布。在实际情况中,软件故障经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运行环境、测试方法和资源分配等,从而软件故障不可能服从同一分布,这就是移动点问题。移动点技术的实质就是根据软件的失效趋势,对失效数据进行分段拟合。在测试剖面与运行剖面差别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了软件测试阶段和运行阶段的故障检测率,建立了考虑测试剖面与运行剖面差别的基于移动点技术的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TO-SRGM。软件的测试剖面是在软件运行剖面的基础上建立的,因而软件的测试剖面与运行剖面又是存在联系的。环境因子可以将测试阶段与运行阶段联系起来。本文概括总结了文献中提出的影响软件发展各个阶段的环境因素,重点分析了测试与运行阶段随时间变化的环境因子。在NHPP类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框架基础上,在移动点技术基础上,建立了从测试阶段到运行阶段考虑变化环境因子的基于移动点技术的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框架。通过分析环境因子的具体形式和运行阶段故障检测率变化的形式以及故障排除效率,在统一的框架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环境因子与移动点技术的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TEO-SRGM、PTEO-SRGM。软件的测试阶段也存在移动点,将环境因子扩展到软件的测试阶段,建立了测试阶段基于移动点和环境因子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