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甸灌丛化对牦牛放牧行为、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灌丛化是过去150年草原最明显的变化之一。青藏高原拥有世界最大的连片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高寒草甸对牦牛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草原灌丛化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鲜有报道。为此,我们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根据灌丛盖度设置四个灌丛化水平的样地(对照,无灌丛;低灌丛化,5.4%灌丛盖度;中度灌丛化,11.3%灌丛盖度;高灌丛化,20.1%灌丛盖度),在牧草主要生育期开展牦牛放牧试验。通过测定草原的产草量和牧草营养品质,以及牦牛的放牧行为、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发酵参数、血清代谢产物和健康指标,调查灌丛化对牦牛牧场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价高寒草甸灌丛化对放牧牦牛生产力的作用,分析放牧家畜对高寒草甸灌丛化的响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高寒草甸灌丛盖度0~20%没有显著改变牧草的营养物质含量(P>0.05)。20.1%的灌丛盖度降低了牧草干物质(DM;P=0.012)、粗蛋白质(CP;P=0.012)、中性洗涤纤维(NDF;P=0.022)和酸性洗涤纤维(ADF;P=0.041)产量。随着牧草成熟,牧草DM、CP和有机物含量下降,NDF和ADF浓度增加(P<0.001),同时牧草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能量利用率下降(P<0.001)。牧草CP含量与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能量参数显著相关(线性相关,r=0.422~0.778;二次相关r=0.568~0.815;P≤0.003)。牧草CP含量超过9.7%,牧草CP含量增加对消化率的作用不显著。2)牦牛在四种灌丛化的高寒草甸具有相似的放牧行为,平均采食、反刍/休息和行走的时间分别为76.5%、14.7%和8.8%。随着灌丛盖度增加,牦牛增加行走时间(P=0.029)、采食速度(P=0.036)和采食行走速度(P=0.029),减少反刍卧息时间(P=0.045)。3)放牧牦牛瘤胃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分别占细菌总丰度的45.0%和44.4%,其余主要分别为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SR 1(Absconditabacteria)等。4)灌丛盖度增加提高了放牧牦牛瘤胃的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P<0.05),未影响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合成和瘤胃发酵模式(P>0.05)。牧草在生长旺盛期比枯草期有较高的营养品质,显著提高了瘤胃NH3-N(P=0.032)、VFA(P=0.002)和MCP(P<0.001)浓度,潜在地促进了能量和氮的利用率。瘤胃主要纤维或半纤维降解菌(Ruminococcus 1、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Fibrobacter、Erysipelotrichaceae UCG-004、probable genus 10、Prevotella 1、Prevotellaceae UCG-001和Selenomonas 1)促进了乙酸的生成,瘤胃球菌科NK4A214群(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瘤胃球菌科UCG-010(Ruminococcaceae UCG-010)、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和普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 UCG-003)提高了瘤胃丙酸和丁酸浓度。5)高寒草甸灌丛化未影响放牧牦牛血液生化参数。随着牧草成熟,牦牛血清中葡萄糖(P=0.037)、β-羟丁酸(P<0.001)和尿素氮(P=0.001)浓度显著下降,与牧草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有关。冬季,放牧牦牛分解脂肪供能导致血清游离脂肪酸(P<0.001)浓度升高,损害了动物健康。6)与无灌丛草原相比高寒草甸灌丛盖度增加20.1%,牦牛牧场的经济效益下降了19%(P=0.041),说明高寒草甸灌丛化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实现放牧牦牛可持续生产。研究结果为灌丛侵入草原生态系统对家畜生产力影响作用以及实现灌丛化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植物角质层是覆盖在细胞壁表面的由长链脂肪酸构成的疏水性结构,作为植物和周围环境的物理屏障,在限制水分过度蒸腾、抵御病原菌的入侵、防止紫外线的照射和器官发生等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器官发生过程中,角质层可以阻止相邻器官之间的融合。拟南芥胚胎发育早期,初生不连续的胚胎角质层开始形成,此时合胞体的胚乳部分附着在胚胎周围,另外部分游离到内珠被促使种皮不断向外扩张,从而决定种子的最终大小。当胚胎发育到心形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渐成为现阶段的重大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的科研成果与人才培育质量是促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近几年来,山东省日照市的经济增长迅速,高等教育也取得不错的成绩,计量日照市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方面的相关研究势在必行。针对日照市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既可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又对推动当地经济增长
磷是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荒漠生态系统由于水分亏缺和土壤盐渍化导致土壤可利用磷含量极低,磷素成为该区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霸王为荒漠区优势物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但对其低磷适应机制尚少见报道。本研究以霸王为材料,通过不同供磷水平处理,研究了其磷吸收和利用效率与磷内稳性的关系,明晰了其体内磷再活化和再分配策略、光合过程对低磷的响应及其机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磷吸收和磷利用相关基因
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高性能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超过了19%。然而,传统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合成步骤复杂繁琐,器件稳定性较差。本论文中,我们围绕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以构筑合成简单、效率高、稳定性好的体系为目标,利用非稠环结构的分子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具有非共价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CO2排放量逐渐增多,温室效应日益增强,造成了诸多环境问题,CO2固定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稀土离子由于其配位数高、配位模式多变、Lewis酸性高、亲氧能力强等特点,在结构设计和功能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发光、识别、催化、能量转化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将稀土配合物用于CO2固定转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功能多核稀土配合物的
纳米材料的发展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纳米材料独特的微结构和奇特性能为其在光电催化,检测与环境,新能源,能量储存于运输以及纳米医学等不同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不同维度的纳米材料各具优势,比如:体积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表面效应,介电限域效应以及量子尺寸效应等,将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与目标效应相结合已成为拓展纳米材料种类与应用的主要策略。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对土壤、水体和
学位
学位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通常认为影视观看是通过提供娱乐和减少认知努力而满足受众的需要。据此,本研究从认知传播视域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受众的认知和娱乐需求与相对特殊的纪录片观看行为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认知需求、对纪录片逻辑功能的评价、对娱乐效用的态度与纪录片观看量呈显著正相关;娱乐需求、对纪录片情感功能的评价与观看量相关性不显著。回归分析显示,认知需求和对纪录片逻辑功能评价对纪录片观看量具有正向预
粮食作物粮饲兼用不仅可以缓解畜牧业中普遍存在的冬春季饲草短缺问题,而且还能保障口粮的生产和供应,整合作物-家畜系统,从而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综合效益的提升。冬小麦已经在全世界多地被证明具有粮饲兼用的巨大潜力,黄土高原地区粮饲兼用冬小麦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研究,对改进粮饲兼用生产实践、开发新的优质饲草资源、保障区域粮食和饲草料安全供应、促进农业和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大田试验于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