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视角下“韩流”的建构过程——以韩国电视剧、电视综艺及K-POP音乐为例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流”作为韩国政府“文化立国”的战略产物,振兴韩国经济的同时,也传播着韩国的民族文化。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政府、企业、文化、文化受众四个方面探索“韩流”的建构过程,以期获得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从文化受众角度理解,“韩流”是韩国大众文化产品所带动的大众文化浪潮及其影响;从韩国政府的战略导向看,“韩流”是韩国政府以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传输文化意识形态的过程。“韩流”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内容上侧重韩国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以互联网为载体;借助企业创造文化消费需求。  其次,“韩流”是韩国政府、韩国企业、韩国民族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韩流”是韩国文化战略的产物,是韩国企业的经济盈利工具,它以韩国文化为内涵,以韩国文化为遮掩,将韩国企业与韩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导向传至其他国家。  再次,面对韩国政府、韩国企业、韩国文化所合力创造的“韩流”,中国采取协商性的立场解读“韩流”。政府借助“韩流”的引入来调动国家的经济活力,但是当“韩流”的影响危机到国内的经济与文化时,便会通过政策限制“韩流”的引入。企业借助“韩流”实现经济盈利,并借助“韩流”实现海外市场的拓展。在普通文化受众那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化,他们对“韩流”有着反思性的理解。  “韩流”的建构过程反映的是政府、跨国公司、文化受众三者互动。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在于,其一,重视对本国民族文化的利用;其二,重视国内文化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
其他文献
儿童的发展关乎着整个国家的未来,相比较农村留守儿童同样具备发展为有能力、有思想、有进取精神的国家优质栋梁之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更是整个社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轮换工在煤炭行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了煤矿生产的主力军。“农民”加“轮换工”构成了他们特殊的身份。他们在煤矿工作,能够享有与正式工一样的福
学术界有关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结构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而对农民工群体消费结构的研究,却鲜有涉足。笔者源于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选择了以家庭流动方式来上海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