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陕甘宁交界的姬塬地区是长庆油田近年来重点勘探区,延长组油气勘探成果丰硕,低渗透油气成藏过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在包裹体与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探讨低渗透油气成藏机理。本次研究采集岩芯样品,磨制包裹体薄片,对薄片进行岩相学和油气包裹体鉴定,确定成岩矿物序列和包裹体期次及其特征,用电子探针和激光拉曼确定不同成岩矿物成分特征,对各期次单个包裹体进行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和温度测定,在地质分析基础上,研究油气充注与成岩序列时间关系,探讨低渗透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对薄片的仔细观察和成岩矿物的鉴定发现,研究区延长组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复杂,成岩矿物多样,成岩具有多期次、多类型特征。其中,最重要、特征最明显的是晚成岩阶段胶结作用非常发育,其表现为钠长石、亮晶方解石和泥质胶结物等大量形成和分布。亮晶方解石一般呈连晶胶结物分布,钠长石分斜长石钠长石化和自生钠长石两种产状,其中均见有丰富的油气包裹体。由此可见,压实作用对低渗透储层孔隙度影响很大,但是不影响油气正常渗流;早期胶结作用对孔隙度影响有限,但不会影响油气运移;晚期大量的钠长石、钙质和硅质胶结物使储层最终变成致密层,由此影响到油气正常运移。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储层具有三期流体包裹体。其中第一期流体包裹体为含有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其与热流体有关,是短暂热异常流体造成的产物;第二期油气包裹体为无荧光有机包体,代表了早期的一次油气成藏改造事件;第三期油气包裹体荧光特征与孔隙吸附烃荧光特征相同,分布在钠长石、硅质和钙质等晚期胶结物中,这导致储层致密最终成为低渗储层,说明储层致密成为低渗储层与油气大量注入同期发生。钠长石大量发育是油气充注后引起储层孔隙流体环境性质变化而形成的次生矿物,钠长石和方解石胶结物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是油气运移和储存的主要空间。钠长石大量发育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一个标志,是延长组低渗透性油气层预测的一个重要的新标志。研究认为,当油气进入储层后改变了储层流体化学性质,在油气注入的过程中,伴随的储层成岩流体沉淀形成大量胶结物,导致储层致密成低渗透油层,形成致密的岩性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