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五君”是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诗坛的诗歌团体代表,发轫于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走向成熟。五君包括了张枣、柏桦、欧阳江河、翟永明、钟鸣五位诗人。诗人们生活在八十和九十年代的四川,除诗人张枣在湖南长沙出生外,其余四位诗人出生地都在四川。五位诗人生活阅历极尽不同但却因志趣相投,对诗歌诗艺的追求相互契合又相互吸引。五位诗人被评论界誉为“四川五君”,即当代诗坛中的君子,也暗含了五位诗人德行配位的意义。诗人们在八十年代声名鹊起,处于朦胧诗后期以及第三代诗歌运动的衔接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四川五君”的诗歌及其理论观点及其诗体实验在八九十年代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九十年代的中坚力量。“传统与现实”与“重回古典”是中国现代新诗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国当代诗人践行的诗歌理论之一。“四川五君”分别从古典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中汲取营养,用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融汇传统诗艺,渗透中国经验形成了五君独特的诗歌表现手法,“传统”始终围绕着诗歌创作。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对“四川五君”诗歌的传统文化追求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分别从以下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四川五君”内涵的界定,简单介绍“四川五君”的背景,以及分析当下诗歌评论界对“四川五君”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分析“四川五君”诗歌对传统文化追求的时代语境。分别从八十年代中国诗歌的朦胧诗诗歌运动和四川省本土的四川民间现代诗歌运动以及“四川五君”诗歌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接受与批评来阐释传统文化对五君的整体影响。阐述诗歌的创作渊源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五君诗歌在八十年代破旧立新的感召下,如何对传统文化养分的汲取进行拿捏是他们的首要任务。通过实践五位诗人对当代诗歌中“新传统主义”与“知识分子写作”以及“中年写作”的理论有个人独到的理解。五君诗歌的一个共同点:本土精神与传统性。从中外和古今来分析“四川五君”诗歌对传统文化追求的生成,是传统文化对五君诗歌的具体影响。时代大环境下,激进的五君将西方诗歌精神大量应用到诗歌当中,也遮挡不住骨子里的传统。第二章着重论述四川省的传统文化特点,尤其是巴蜀文化思想内容,并从诗歌地理的角度切入,概括五位诗人对传统文化的体悟。地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诗人们生理上的传统性。跟随着“叛逆”的时代潮流,五君的诗歌更像是激流中的一股清流。八十年代“文学寻根”热潮使得文坛上下掀起一股“文化热”,既西化又想要找寻精神的故乡又使得当代诗歌矛盾重重。四川传统文化的“边缘性”与“巫气”之感给予五君诗歌超脱灵异的品质,有巴蜀风土韵味;加上四川方言的特殊性和川人“攒劲”的性格特点,为诗歌增添了尖锐与苍茫的感情色彩。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四川“多俊才,少豪杰”的人文色彩,也展现出川人从容的性格特征。第三章首先,着重依据诗人的诗歌作品分别论述五位诗人的传统哲学精神与西方现代主义先锋意识的完美整合。从具体的作品来品味诗人们在诗中流传的古典情结,并在借助现代主义手法的基础上,五位诗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次,“四川五君”秉承了传统“士大夫”的艺术气质,强烈的社会现实关注精神。第四章论述“四川五君”诗歌的艺术追求。五君诗歌在八九十年代中已然达到了他们的创作顶峰,并有了成熟的诗歌风格。首先,对诗歌古典的意象与物象的选取源自诗人们的传统眼光;其次是带有“川式”浪漫的叙事特征,五君无畏无惧的状态;最后是诗人在当代取得成功的诗体实验,是当代诗坛的进步。第五章从“四川五君”的疏离关系分析当代诗歌的中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问题。本章着重从现代汉语诗歌对传统诗学资源的转化以及在当代对古典诗风的追求。从诗人们对“词语”的关注与创作实践中看“四川五君”对当代诗坛风向的影响。当代诗歌中传统哲学精神的缺失致使诗歌“贬值”,当代诗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存在偏颇的问题以及当代诗歌创作中对母语汉语的使用危机。结语部分对“四川五君”诗歌的传统追求进行总结,和未来对“四川五君”诗歌研究发展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