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泥浆侵入的阵列侧向测井正演响应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nuxloverm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阵列侧向测井仪器因其径向探测曲线丰富,能较为准确的反映储层井周电阻率的分布特征,对储层流体性质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均具有重要意义。但阵列侧向测井受泥浆侵入等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常造成视电阻率曲线失真。其中泥浆侵入是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渗流过程,直接影响储层井周介质电阻率的径向变化。在侵入层位,不同侵入时间的阵列侧向测井视电阻率存在明显差异。泥浆侵入严重层段甚至会造成储层流体性质的误判。而现有的泥浆侵入阵列侧向测井正演研究难以反映侵入深度和侵入带电阻率随侵入时间等因素的动态变化,导致反演的地层电阻率与地层真电阻率常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准确评价地层真电阻率,有必要研究动态泥浆侵入条件下阵列侧向测井仪器的正演响应特性。利用两相渗流-对流扩散理论构建了动态泥浆侵入正演地层模型。结合实际研究区块地层孔渗特性,将储层物性分为三类。研究了不同侵入时间、泥浆滤液与地层水矿化度差异、井柱与地层压力差、泥饼渗透率、储层孔渗特性、原始地层含水饱和度条件下三类物性储层井周介质电阻率的分布特征。利用有限元素法建立了阵列侧向测井正演地层模型,研究了井斜角、井眼尺寸、泥浆电阻率、围岩电阻率、目的层厚、侵入半径、侵入带电阻率对阵列侧向测井响应的影响。绘制了阵列侧向测井井眼环境校正图版、层厚/围岩校正图版及静态泥浆侵入校正图版。利用有限元素法构建了动态泥浆侵入阵列侧向测井正演研究模型,实现了两相渗流-对流扩散-电场的三场耦合。研究了不同侵入时间、泥浆与地层水矿化度差异、井柱与地层压力差、泥饼渗透率、储层孔渗特性、原始地层含水饱和度对阵列侧向测井不同探测模式视电阻率的影响。定义视电阻率差异系数Δλ,表征视电阻率的变化规律,Δλ越大,视电阻率失真越严重。随着侵入时间的增加,不同探测模式视电阻率逐渐降低,视电阻率为明显的正幅度差,视电阻率校正系数逐渐减小,Δλ逐渐增大。相同侵入时间,Ⅱ类储层视电阻率失真最为严重,Ⅲ类储层次之,Ⅰ类储层最小。三类储层五种探测模式的视电阻率随着侵入压力差的增加逐渐降低,Δλ逐渐增大。不同泥饼渗透率条件下,Ⅰ类储层Δλ变化范围最大,R5探测模式视电阻率受侵入影响最为严重。对于同类物性储层,阵列侧向测井视电阻率随地层孔隙度的增大而降低。原始地层含水饱和度40%-65%范围内,三类物性储层的阵列侧向测井视电阻率和Δλ均随着原始地层含水饱和度的增大而降低。最后本文结合研究区实际资料分析验证了具体层段泥浆侵入对阵列侧向测井储层流体定性识别和定量计算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缺陷对单层MoS2的电子结构,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采用数值基组的方法计算了MoS2的Mo位缺陷、S位缺陷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结果发现:Mo位缺陷、S位
对相同地下区间隧道分别设置单塞井形式与双塞井形式,通过软件计算分析两种形式在区间隧道在通风效果上的差异,同时结合土建规模、设备运行要求等,分析不同行车密度、不同排热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Web应用程序的应用普及越来越广泛,其自身存在的漏洞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针对Web漏洞的攻击事件发生。而SQL注入漏洞作为其中最常见的漏洞之一,如何发现和避免SQL注入漏洞,不仅仅是安全测试人员的重点测试对象,现如今也逐渐地被纳入开发人员的考虑范畴。本课题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对所属网站以及在线业务系统的安全防护为背景,着重对Web应用程序的SQL注入漏
通过温室栽培和野外调查 ,分析了凡口铅锌尾矿影响植物定居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 ,铅锌尾矿的Pb、Zn、Cu和Cd的总量分别达 3430 0、3650 0、2 1 5和 82 .6mg·kg- 1 ;有效态
<正>市场化方向与狭义的产业政策是对立的,市场竞争政策实际上就是产业政策的退出产业与产业结构现在不少学者关于产业政策的讨论都涉及具体的产业政策,比如讨论哪些产业政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需求也不断发展与提高,这对整个酒店业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目前一些国际品牌的酒店打入中国酒店市场后,这给中国一些本土酒店
【目的】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不同施钙量对番茄品质、产量及养分等的影响,探求有利于提高番茄品质、产量等的最适钙用量,为钙肥的高效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限根养液
随着IT技术的发展,GIS软件的发展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尤其是人们对GIS在Web环境交互操作的需求日益增强,为此ESRI提供了地图服务发布平台Arc GIS Server。ArcGIS Server为开
日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
报纸
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可移动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要求不断提高。为保证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行走时不会造成机身损坏,应合理设计机器人避障系统。传统机器人采用接触式碰撞传感器,此类传感器在接触到障碍物时触发,因而容易导致家居环境物品损坏及噪声干扰。因此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势在必行。传统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包括激光雷达测距技术,红外测距技术,超声波测距技术等,其中红外测距技术测距范围小易受物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