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觉醒之旅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y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表于1899年的《觉醒》,是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的代表作。二十世纪下半叶,社会在许多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女性追求自我身份确立以及自由的行为却仍然受到严格的限制。在男性看来,女性只是他们的财产而已。凯特·肖邦在创作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在小说中深入细致的刻画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生活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凯特·肖邦的创作技巧和写作思想在《觉醒》里达到了顶峰,但是作品的出版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得到了当时评论家们的强烈抵制。书中女主人公的大胆行为使作者本人以及作品本身,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随后,这部小说在公众的视线中几乎消失了。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凯特·肖邦的作品才得到重新认可,开始受到批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批评家以全新的观点看待凯特·肖邦以及她的作品,并以各种文学理论去解读《觉醒》这部作品。 本文旨在研究小说女主角打破传统父权社会的束缚,追求女性身份认同及独立的觉醒之旅,并由此分析在身份构建的过程中,女性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阻挠以及她们必然结局的原因。 第一章阐述了父权社会里女性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十九世纪末期的美国,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女性道德观和父权制度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在中上层阶级当中颇为盛行。对于女性来说,拥有自我身份和独立是一条荆棘漫布的曲折之路。父权社会使女性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从属于男性,这包括家庭、宗教、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以及艺术领域等等。另外,传统的父权社会意识形态使女性对自我身份没有清醒的认识。忙碌于无止境的家务活动中,女性无暇思考诸如妇女自我身份认同及独立等问题。小说的女主人公爱德娜并不是传统的、顺从于男权压迫的女性,但是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她并不能轻易摆脱父权社会强加给她的无形障碍。 第二章阐述了爱德娜对传统女性角色的颠覆。由于女性对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独立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男性便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礼教作为衡量女性的标准。在父权社会,女性的三重家庭角色,即:女儿、妻子、母亲,被无限扩大化。所有的女性都面临着无形的压迫,在她们看似美好的生活背后是她们精神世界的极度匮乏。爱德娜以自己的三步行动颠覆着传统女性在家庭中的三重角色:对父亲教条主义的反抗,对丈夫权威的挑战,以及对母亲这一角色的质疑。 第三章阐述了爱德娜的觉醒,以及自我身份的构建。在爱德娜追求自我身份认同及独立的过程中,两类外在因素对她起到了巨大影响。第一类是她所处的自然环境,大海和海岸是两个对立的场景,一个使她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能力却暗藏危险,一个使她安然无恙但是生活索然无味。另一类因素是爱德娜仅有的两位女性朋友,阿黛尔·拉蒂诺尔和雷西小姐,这也是一对矛盾体。一个是典型的主妇,另外一个是思想活跃的新女性。在爱德娜的觉醒之旅中,这两类因素分别推动了她前进的步伐。爱德娜为了争取女性独立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和尝试,同时也实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构建和独立。她实现了从蓬迪里埃太太到爱德娜的转变,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利。 第四章分析了爱德娜抛弃世界的原因,以及回归大海的意义。爱德娜享受身体及精神的双重觉醒,享受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愉悦,但是她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的孤单个体她不可能成功的反抗当时强大的社会力量。她发现,自己离自由独立越近,离世俗社会的距离越远,总是不能同时拥有两者。既然没有人能够理解她所追求的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独立,那么爱德娜宁愿选择另外的生存地点,而不是返回她根本不热爱的世俗世界。作为一位新女性,爱德娜愿意任何代价去追寻心中的梦想。投入大海的怀抱不是对社会的妥协,也不是争取女性权利的失败。相反,这是一种解脱与重生。 通过上述分析,这篇论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十九世纪严厉父权制度统治下的女性,渴望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独立的梦想,步履艰难;爱德娜是与父权压迫反抗的新女性的先行者,她经历了从无知到觉醒这一艰难旅程,她的觉醒之旅,重在觉醒的过程或者道路,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拥抱大海对饱受压迫的女性来说是一种解脱,更是重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