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研究暨湿疹样银屑病临床观察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a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是一种常见的以红斑鳞屑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银屑病病因复杂,病情多变,易反复发作。湿疹样银屑病,皱襞部银屑病,屈侧银屑病,反向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样银屑病,蛎壳状银屑病均是寻常型银屑病中的皮损表现,发病部位特殊的具有湿疹样表现及渗出倾向的银屑病。多由于患者久病,或饮食刺激,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皮损出现湿疹样改变,红斑鳞屑基础上皮损处潮湿,多有渗出倾向,结痂,鳞屑粘着,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或发病即为具有渗出倾向的银屑病。临床上易出现漏诊,误诊,导致病情加重或延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加重患者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本研究针对湿疹样银屑病及银屑病湿热证这一类具有渗出倾向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入手,探讨中医药治疗经验,为湿疹样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思路。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中医古籍治疗银屑病内服用药。查阅古籍文献名家巨著中记载“白疕”病因病机及治疗白疕的单方验方。第二篇中医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经验。查阅近20年中医文献及近现代中医药皮肤科书籍,汇总当代名医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经验。临床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医治疗湿疹样银屑病用药规律及临床药理研究。方法:结合综述中当代名医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经验,分析银屑病湿热证用药规律,将中医理论与中药药理,药化相结合,对突破疑难重症,提高疗效很有帮助。结论:通过验方及文献归纳,土茯苓、白鲜皮、黄芩等23味中药治疗银屑病湿热证使用频率较高,属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药。药物归经主要归肝、心、脾、肺、肾五经,在治疗银屑病湿热证应重点从肝经论治。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要方剂为:龙胆泻肝汤、萆渗湿汤、黄连解毒汤。在现代药理研究部分,上述药物主要具有保肝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变态反应作用,利尿作用。对银屑病湿热证的治疗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中药治疗湿疹样银屑病临床观察,与101例寻常型银屑病对比分析18例湿疹样银屑病发病特点,发病诱因。方法:18例湿疹样银屑病患者内服龙胆泻肝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2周、4周、8周后对病例进行疗效观察PASI评分,有效率判定。结论:18例湿疹样银屑病患者治疗前PASI评分8.92±4.97;治疗2周后PASI评分5.86±3.40;4周后PASI评分3.13±1.92;8周后PASI评分1.23±0.54。湿疹样银屑病患者治疗前PASI评分与治疗2周、4周、8后PASI评分经统计学分析,x2=59.714,p<0.01,有统计学意义。每组数据均存在差异。湿疹样银屑病患者治疗前PASI评分与治疗2周后PASI评分经统计学分析,Z=-3.923,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PASI评分与沿疗4周后PASI评分经统计学分析,Z=-3.920,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PASI评分与治疗8周后PASI评分经统计学分析,Z=-3.825,p<0.01,有统计学意义。2周后,4周后,8周后PASI评分均值逐渐降低。提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PASI评分减小,治疗有效。治疗2周后疗效评价,湿疹样银屑病显效7例,总有效率38.89%。治疗4周后疗效评价,湿疹样银屑病临床痊愈4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55.56%。治疗8周后,湿疹样银屑病临床痊8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88.89%。随访远期疗效,复发1例,复发率5.56%。本方治疗湿疹样银屑病疗效显著,远期疗效稳定,复发率低。
其他文献
由于振动攻丝技术能极大改善切削条件,降低攻丝转矩,提高加工精度,因而振动攻丝技术是解决钛合金螺纹孔加工的有效方法。在振动攻丝过程中,减少丝锥后刀面与被加工表面之间的
目的:初步观察毫针、火针两种针具的瘤周围刺对荷乳腺癌小鼠肿瘤生长状态、机体免疫功能、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将对数增长期的4T1乳腺癌细胞株接种于小鼠前肢腋窝后方,建立
对不起诉权进行必要的制约是保证公诉权正确行使的必要条件。中、德、日、法等国纷纷建立了被害人对不起诉权的制约机制,以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促使检察机关审慎周延地行使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效果观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63)。观察组采
根据连续介质力学及有限元理论,运用动力显式算法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LS-DYNA软件模拟镀锌薄板的拉深过程,分别采用不同的界面结合力进行拉深过程模拟,确定板料和镀锌层的界
鄂式破碎机工作时,动、静鄂板直接与物料接触,本文从鄂板结构设计、材质、安装及操作过程中的改进来对动、静鄂板使用寿命的延长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并对2005届的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得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分析结果,期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