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RAB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高致死率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它可以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两种,其中以狂躁、恐水及流涎等临床症状为代表的狂躁型狂犬病最为常见。RABV几乎能够感染所有温血动物,呈世界性流行,一旦发病,其死亡率高达100%。迄今为止,狂犬病仍然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因素之一,它不仅每年引起60,000左右的人死亡,而且给全世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暴露前后的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主要措施,但是近些年来,对犬的管理放松了警惕、流浪犬以及野生动物的入侵,使狂犬病再度流行。RABV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且对犬的RABV街毒株模型研究甚少,严重的制约了ⅠRABV致病机理研究以及新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因此,亟需建立规范可靠、可重复的犬的狂犬病感染模型。鉴于此,本试验通过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涂长春研究员分离到的狂犬病街毒(Zhu et al2011)接种6周龄的比格犬,饲养观察3个月,建立犬的感染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评价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比格犬接种狂犬病病毒街毒株DRV-SX-09后11天左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厌食,精神不振,背毛逐渐失去光泽,静卧,唾液分泌量增加,恐水,逐步出现麻痹、咽肌痉挛等症状,而对照组比格犬表现正常。2RT-PCR检测唾液结果显示:比格犬接种病毒出现临床症状以后,9只犬中3只唾液呈阳性。3RT-PCR检测病毒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在舌头、肾上腺、心脏、小肠、颈部淋巴结及角膜呈阳性。4犬血清和脑脊液生化测定结果显示:犬的外周血白细胞的计数(WBC)升高或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升高,WBC≧17.73×109个/L,平均值为23.74×109个/L,NEU≥13.03×109个/L,平均值为17.40×109个/L。脑脊液中的总蛋白(TP)升高明显,TP最高值为5.1g/L。5荧光抗体中和实验结果显示:犬发病后与发病前相比,犬发病后血液及脑脊液中的中和抗体水平略微升高,但是没有明显的变化,且所有的中和抗体都低于0.5IU/mL。6发病犬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有典型的炎性细胞浸润,神经细胞水肿及脑实质出血,但没有检测到内基小体。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犬的海马和唾液腺中分布着大量的病毒,犬的小脑、大脑皮层和脑干中也分布一定的病毒。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狂犬病病毒街毒株DRV-SX-09感染犬的动物模型,为RABV致病机制研究以及新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