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对教育科学的“自我认知”,加强教育学反思性建设,对《教育通论》的研究是教育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学史问题之一。孟宪承等编《教育通论》和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分别作为民国和当代两本较为经典的教育学类著作,同时也是较为经典教育学类教材。从前著到后著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两书既反映了两个作者的思想,同时亦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教育学思想碰撞,又必然伴随以时代为纵轴的发展,以同一性为标尺的传承,以调整为标杆的扬弃。在比较中既做到宏观描述,亦兼及微观探讨,以求为我国“教育通论”教材的发展,“教育通论”学科构建,与教育学反思性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全文除“绪论”共三章,各章内容概要如下:第一章,通过两《教育通论》基本内容比较,涵盖框架结构、基本概念、基本主题三个方面。既注重两书内容,也注重两书形式;既注重作者思维独特性的反映,也注重作者不同时代和学术背景的结果;既注重“求同”也注重“求异”。第二章,两《教育通论》演进趋势,涵盖思想背景、中国化程度、理论建构三个方面。第三章,“教育通论”未来努力方向,从两个努力方向入手。第一个方面,“教育通论”教材建设未来努力方向,涵盖教材结构合理化、教材内容整合化、教材风格多样化、教材配套系列化四个方面。教材结构注重“理性主义”与“工作主义”的选择;教材内容注重内容体系的纳人与吸收;教材风格注重形式多样可能性;教材配套注重课程标准的制定。第二个方面,“教育通论”学科建设未来努力方向包含注重学科立场反思性、加强学科独立性、立足自身实际性。学科立场关系教育通论独立性;学科独立性关系教育通论价值性问题;学科实际关系教育通论学科自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