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自从美国学者夏志清将其作品编入《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来,张爱玲的文学地位不断提高,“爱玲热”也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张爱玲研究,研究她的散文、小说。而事实上,张爱玲除了进行文学创作之外,还以其扎实的英文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翻译了一些中外典籍。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当关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的研究不断丰富的时候,我们发现对于她的翻译作品的研究依然很薄弱。 《鹿苑长春》是张爱玲于1953年在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时候翻译的。这篇小说创作于1938年,作者是美国小说家罗琳斯,于1939年获普利策奖。小说以风景旖旎的弗洛里达州的乡村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小鹿之间的动人故事,文字优美,人物生动。张爱玲采用节译策略翻译了这部小说,并且在章节和段落的衔接中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电影的叙事手法。语言上,她尽量避免使用陈词滥调,而是采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再现了原文的风貌。同时,她也注意到行文的节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文的节奏。 本文作者以张爱玲译的《鹿苑长春》为研究对象,重点考查她的节译策略和译文的语言特色,以期填补张爱玲研究的一个空白领域,并对文学典籍的节译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