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社会,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必须,互联网产品快速迭代,个人的信息消费形式也在不断的改变。2004年Facebook的热潮席卷全球,随后大规模的类似社交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1年微信横空出世,其以迅猛的发展态势成为国内最主流的即时通讯工具之一。根据最新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用户群越来越壮大,每天活跃用户数达到5.7亿,相比微博,它的活跃度还在持续增长。微信是一个基于“强关系”的社交平台,朋友圈作为微信重要功能之一,用户可以随意地发布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信息,朋友圈逐渐成为用户的表演场域。从分析报告已知微信用户60%是15-29岁的年轻人,现如今随时随地发朋友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就如同微信的宣传口号一样: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基恩和肯瑟说:“人类正在面临一场自恋大流行”。当代社会的消费形式就像鲍德里亚所阐述的——通过空洞地、大量地符号消费的方式来取悦自我。“个人主义”与消费伦理的互相作用,加速了自恋人格在人类社会中蔓延。当个人无法满足自我消费的欲望时,会采取外部标榜的方式弥补,比如:过度暴露自我和寻求周围人的关注;通过他人的评价和追捧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在社交媒体兴盛的今天,网络公共虚拟空间打破了时间和距离的壁垒,个人生活借助碎片化的信息、图片、视频以及符号化的表情、商品等各种形态如陈列画般放在网络上供人展览。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代青年越来越热衷于虚拟社交中“以个人为中心”的表演,而由此带来的赛博空间与现实世界双重自我认识的错位与断裂,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和整个社会结构的利弊产生重要影响。笔者通过对自恋人格、朋友圈以及自我呈现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整理后,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和内容。以自恋这个人格变量作为研究中心,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探讨自恋人格是不是促使用户在朋友圈进行表演的诱因,以及自恋水平的高低与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策略和内容倾向的关系。文章的第一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自恋人格、朋友圈使用行为、自我呈现的策略进行了测量,发现越自恋的人朋友圈使用频率越高;自恋水平与用户个人头像的更新、发布自己照片的频率、好友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朋友圈中自恋者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倾向于采用积极理想的自我呈现策略。文章第二部分选取问卷调查中自恋水平较高的样本进行朋友圈内容分析,并对个别样本进了行深入访谈。分析结果显示自恋水平高的大学生在朋友圈中的自我暴露行为多于分享行为,自我呈现的内容是高度的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于生活隐私和身体上的暴露。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对自恋人格在社交媒体中的延展提出了笔者的忧思,网络社交中“社交”才是本意,被异化的工具成为自我表演的舞台,过度的自我关注导致自恋主义在社群中传染,大学生极化思维抱团式爆发,可能会造成自我意识的缺位和迷失,从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的连接断裂,不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