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min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政策是实现司法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国家的司法政策是否科学,是否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该国家正常的司法活动,因此历朝历代对司法政策的探索从未间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反映出决策者希望通过刑事政策的调整,实现既有力的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严肃性,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的目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新的刑事政策,是司法机关实施国家刑事法律的重要指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认真贯彻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而又深远。深入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及其实现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加快我国刑事法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从三个部分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了探析。第一部分首先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出发对转型社会的特点进行简单介绍,进而对司法政策起源,涵义进行解析,并且强调了司法政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后为了适应转型期社会的新特点,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强有力的措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便应运而生并阐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从字面来看“宽严相济”四个字虽语言表述简洁,但内涵丰富,蕴藏了深刻的法治理念,必须全面把握“宽”与“严”的含义,而“相济”则是“宽”与“严”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又必然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所蕴含的内在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其产生和发展都有诸多必然因素。第二部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现阶段特殊时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包含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两方面。法律意义主要体现在它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该理念具体化,现实化:另一方面该政策对我国现行刑事法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意义则可以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协调社会利益,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并且重点阐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法治社会的关系,以及宽严相济对于法治的追求。第三部分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践探索。“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一个新事物,并且面临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实施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政策本身可能存在缺陷,比如刑罚结构,刑罚制度等立法方面的缺陷,还包括对政策理解程度不够,适用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司法方面的缺陷,同时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遇到各种阻碍,如何弥补这些缺陷和应对阻碍是我们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途径的方向和目标,加强对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完善是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经途径。接着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但由于我国历史上“重刑主义”的思想影响深远,地域上辽阔,彼此之间差异较大,政策实施不可能整齐划一,使政策的实施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不例外,目前它正在向着两极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法治化以及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司法人员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为司法实践提供了依据。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并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作为一项全新的司法政策,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完善,相信通过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这一课题上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其他文献
经历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逐渐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问题也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和臭氧层空
进入21世纪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凸现,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由此,我国的环境和发展关系进入了一个资源的战略转型期。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