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hypertension)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动脉硬化、顺应性差,易出现血压晨峰现象(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即血压在清醒后短时间内由较低水平上升至较高水平,甚至达一天最高水平。血压晨峰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现探讨血压晨峰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相关性,明确血压晨峰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为高血压病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门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34-82岁,平均年龄61.00±12.83岁,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行化验检查及24小时动态血压(ABPM),根据ABPM结果计算出血压晨峰值(血压晨峰值=醒后2小时内收缩压的平均值减去夜间最低值在内的1小时平均收缩压值),分为晨峰高血压组(MBPS组)和非晨峰组(NMBPS组),记录AASI值及BPV的各项指标,比较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和血压变异性的差异。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24h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 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结果:1晨峰组与非晨峰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比较:晨峰组AASI(0.54±0.96)明显高于非晨峰组(0.42±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晨峰组与非晨峰组血压变异性的比较:晨峰组24h收缩压变异性、白天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较非晨峰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晨峰组中BPV各项指标较非晨峰组升高,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和BPV升高有关。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升高,说明血压晨峰与动脉硬化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晨峰血压升高可能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程,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2发生血压晨峰现象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大,说明血压晨峰现象与血压变异性升高有一定关系,提示血压晨峰现象的患者发生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可能性更大,同时提示血压晨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交感神经张力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