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具象”在今天的中国油画界,乃至世界油画圈仍是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新具象”在中国诞生,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本篇论文《“新具象”的传播与误读》旨在通过对“新具象”在中国发展情况的梳理、分析,厘清促使其发展背后的主客观因素及艺术误读现象。论文旨在论述“新具象”在中国油画界的传播、发展及影响。论文开篇首先试图回归发源处,探寻“新具象”原貌。该部分结合海外最新研究成果,简述新具象在海外主要国家的发展情况,呈现二十世纪至今西方学者及艺术家对具象绘画的定义、面貌、代表性艺术家与作品的分析。从理论角度来讲,“具象绘画”是与“抽象绘画”相对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有观念将“具象”等同于“写实”。而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新具象”则是指“二战”以后,在欧美国家出现与抽象艺术相对,又有别于传统“写实”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观点将其称之为“当代具象”。“新具象”这一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到中国,由于受到本土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认知的影响,“新具象”在中国发展出一套有别于西方“新具象”的体系。而对于我们常提到的“具象表现绘画”这一概念,则是特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生于欧洲的绘画艺术流派。论文重点在于理清“新具象”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情况。从当下的研究情况来看,“新具象画展”应该是中国“新具象”出现最早的时期,这一发源于西南地区,发生于1985-1989年时期,影响遍及全国的艺术运动,直接催生了中国20世纪80、90年代油画艺术的鲜活面貌和生机。1993-2002年出现在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内的“新具象”教学运动,是“新具象”在学院内的传播时期,也是其在中国艺术界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时期。在梳理“新具象”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以后,论文以艺术家论述和作品为基础,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新具象”:一,在中国什么样的作品和艺术家被纳入“新具象”的范畴?他们如何理解“新具象”?二,被纳入“新具象”的这些作品,它们有怎样的共性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论文会进一步分析“新具象”在传播中的误读及其带来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图像学与社会学的艺术史研究方法,通过艺术家作品及对艺术创作与社会背景互动的分析,来阐释“新具象”这一作为本土油画创作与外来文化影响的艺术现象,对中国20世纪末期油画艺术创作带来深远的影响。